客观分析  报己所爱

发布时间:2022-03-07 期号: 1614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苗 露

 

  4月自学考试笔试课程新生和在籍考生的报考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4月自考共有40余个独立本科段、专科专业开考,对于自考生来说,选择报考专业向来是一件纠结的大事。

  为帮助考生更精准地选择报考专业,避免专业选择“盲区”,北京考试报记者从多个角度梳理报考注意事项。考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选择适合自己报考学习的专业,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报考前,充分了解目标专业

  要了解目标专业的专业设置情况。自考生在报考前需要对报考目标专业做到全面了解,包括专业介绍、主考院校、当前开考状态、考试课程与学分、教材及大纲、近期考试安排、新旧课程顶替情况、接考规定及加考课顶替等。考生提前了解目标专业的相关情况,能够有效衡量专业的学习、报考难度,高效完成自考学习和考试计划。

  优先选择适合的专业。在自考生选择报考专业时,除了要保证自己能如期通过报考专业课程考查要求、拿到自考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外,还要让自学过程有收获。自考为考生自学提供了平台,在学习过程中,考生不仅要在知识上有所获得,也要让自考学历为自身发展增加优势。

  报考时,要避免三大误区

  勿要盲目追求“名校”主考专业。部分自考生过分看重主考学校是否是自己心中的“名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学习报考的难度,可能导致考生备考多年也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最后丧失自信。因此在报考时,考生若选择“名校”开设的专业,要明确自己选择的目的。如果考生是以自我提升为目的,那就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专业。如理科基础薄弱的,可以多选择文法类专业。“自我妨碍”占主导因素的考生,更要谨慎选择专业。对于他们来说,虽有“名校”情结,但事实上各方面能力一般却仍要执意报考。报考后虽一次次经历失败,但仍执意选择“名校”。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自我妨碍”的体现。

  不切合个人实际情况。不可否认,在每年报考过程中存在部分自考生在报考时出现“跟风”现象。这部分自考生平时对学习的投入不高,但每次却报考很多门课程,考前给自己很大压力,临近考试,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太多,只好选择弃考,或只能获得不理想的分数。考生在报考时缺乏实际考量,就有可能“空忙碌”一场。任何目标,都要建立在对自身兴趣和优势理性评估的基础上,自考生要避免不切实际的报考。

  勿要心存侥幸心理。考生的报考虽是为了提升自我,但部分考生完成注册报名后就以各种借口拖延学习、抗拒学习等,临近考试就心存侥幸心理,期待仅靠考前临时复习能起效果。对此,目前正在参加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自考的考生林一分享了自己曾因为侥幸心理而遭遇“滑铁卢”的经历。“我当时觉得自己已经是硕士研究生,自考计算机专业只为提升自己。在报考完北邮的专业后,我觉得通过考试应该问题不大,就没有认真备考,结果没考过。因为自考的考查内容灵活且全面,不仅限于教材重点,所以很考验考生的学习投入度。”林一说。

  多角度选择报考专业

  自考生可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来选择报考专业,而不是为了某些外在的、非理性的因素。

  不同专业开设的不同课程,给予考生的知识不同,如人力资源专业传授考生管理方面的知识,学前教育专业聚焦于幼教,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考生主持能力、提升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结合自身求学目的、提升方向进行选择。

  自考不易,自考生要理性选择报考专业,既不盲目自大,制定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亦不妄自菲薄,与理想失之交臂。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