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苗 露
“通过自考不断学习,是我的理想与追求。”白永利说。从1983年参加自考,到如今,67岁的白永利已经考取了3个专业的证书,亲历了北京市自考41年中38年的发展历程,但他仍未停下继续学习的步伐。
自考是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事
提及自考,白永利有说不完的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所在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倡导员工参加自考提高学历。当时文化程度未达初中毕业的白永利报考了党政干部基础科,并以69分的成绩拿到《政治经济学》的单科合格证。而在当时,像他一样经过努力能够拿到第一门合格证的并不多。
时光匆匆,29岁时选择的自学考试之路,竟让他一路坚持到了退休。在白永利心中,自考已经成为他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事。
“我最初接触自学考试,很大程度是受单位‘安排’,没想到自考成了我人生中的兴趣所在。我通过自考学知识,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的自考之路断断续续,但对自考的追求始终没变。”这几年,已经退休的白永利,又陆续参加了北京大学主考的心理学专业课程,并取得了多门课程的较好成绩。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有人支持我,有人调侃我,但他们都左右不了我学习的决心。我就是喜欢学习,人老了记忆力会衰退,同龄人有的选择退休后下象棋、学声乐、跳舞,有的选择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在我看来,学习也是一种丰富自我生活的方式,经常动脑子,可以延缓大脑衰老。”白永利说。
虽说岁月不饶人。但退休后的白永利,自考学习热情不减。报考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后,已经通过9门课程,自考之余,他还参加了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模块的考试,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学习永无止境,我年纪虽大,但还愿意继续学,我计划下一步再参加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的学习考试,争取多学习一些中医中药理论。”白永利说,在学习的道路上,他还有太多未实现的追求,所以,他不愿停息。
在“冷板凳”上自我加温
很多自考生把考试看作是一件苦差事,白永利却乐此不疲。
“学习就是要有稳坐‘冷板凳’的毅力,只有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人才能在学习方面闯出一片天。”回顾自己几十年的自考学习经历,白永利坦言学会在冷板凳上自我加温,是他坚持至今的动力。
“自考学习不容易。最初考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单位为报考的80多名员工聘请了老师集体授课。我那时听课非常认真,一笔一划地誊写笔记,下课还反复背诵复习。对简答、论述、判断,无论哪种类型的题目,我都做了大量练习。直到现在,我还能流畅完整背出当时考试科目的书籍目录。”白永利说,那时候就觉得学习的机会很难得,所以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从自考第一门政治经济学,到拿出更大劲头开始学第二门哲学课。每学完一门,白永利都会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他常常自嘲自己是在“学习的冷板凳上自我加温。”
“最初参加自考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当我成功拿到了政工师和助理经济职称后,我还想继续在学习道路上不断探索,就又报了北师大的中文专业。”白永利坦言,为了学习,他每个周末都去上课。20多年前的北京,人少车少,每次上课白永利都要独自骑车从南磨房到北师大,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始终坚持。
“我当时学习很辛苦。”白永利说,好在坚持了下来,“当时信息没那么发达,受教育机会很少,学习不仅让我得到提升,也让我发现兴趣所在,这也促使我不断努力。”
终身学习不留遗憾
“自学考试制度创立有40余载了。40多年来自考方方面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一名资深自考生,我参加考试的朝阳区、西城区、崇文区(现东城区)自考办工作人员都陆续退休了,只有我还依旧在自考学习的第一线努力着。”白永利说,40多年北京市自考的发展变化巨大,但“宽进严出”的方针一直未变。
40多年来,北京市自考从最初的纸质证书、纸质成绩单到现在的电子成绩、电子证书。时间的飞速发展也为自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最早自考刚刚设立时,大家都在讨论,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它能够存在多久。但40多年过去了,自考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民教育提供丰富的选择,每个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过去自考只有5个专业,现在自考的专业设置更广、更丰富。许多专业都依据社会的需要而设立。”回望自考的发展历程,有幸多年参与自考的白永利感慨地说:“自学考试以其报考不设门槛、学习形式灵活、学习成本低廉、证书含金量高等优势长盛不衰,为考生提升学历、完善自我打开了一扇窗。”
“我在自考的路上也不断紧跟变化。过去自考试卷客观题和主观题的答题卷是分开的。现在试卷和答题卡分开设置,我刚开始总忘记把客观题誊写到答题卡上,导致客观题没有分数,后来渐渐适应了自考的试卷变化。可以说,我与自考相伴而行。”白永利说。
在与自考相伴的几十年里,白永利表示他有收获,也有遗憾。
“在自考的过程中,因为我的外语基础薄弱,外语科目没有考,所以只有北师大本科毕业证,没有拿到学士学位证书。还有就是北大心理学专业,我通过了9门课程,但因为北京大学不作主考院校了,所以后续课程考试也只能搁置,相当于我只拿到‘三个半’专业的证书。”白永利说,这些“不完美”让他心里有些许遗憾。
坚守初心,不断前行。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67岁的白永利一如既往地坚定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