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2012年至2017年4月期间,考前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自考生近1.8万人。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自考成为不少高学历人群扩充知识、增强职业技能的渠道。
不为文凭为知识
自考有专科专业,也有本科专业。对于参加自考前学历为专科或高中及以下的考生来说,它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提高学历的不错选择。其实自考同样是高学历人群的“没有围墙的大学”,他们可通过自考自由采撷感兴趣的知识。
周庆玺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一名北京自考生。周庆玺的自考学习从本科开始。当时他正在北京体育大学读书,保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的机会让他有更多时间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既上学又自考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到考前一个月,是周庆玺最辛苦的时候。听完一天的课,做完学生会的工作,他总是忙到晚饭后才有时间复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他一遍遍叨念,一页页翻书。这样的埋头苦读通常会因学校自习室关门而终止。第二天早上6点多,他起床继续复习。虽然学习很辛苦,他却很快乐,报考的科目全部一次通过。
对于1.8万名像周庆玺这样的研究生、本科生来说,自考并不能直接提高学历,却能奉上真知识和真能力,让他们有了更多机会。
就业路上多盏灯
走出校门,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也选择自考作为增强职业技能的学习方式,为就业路点亮一盏明灯。
自考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原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时有发生。西南大学毕业生李良玥从事专业与所学专业存在较大差距。她大学本科专业为油气储运,现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李良玥明显感受到自身的理论知识欠缺,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是空白,思考方式也较工科化。
上完四年制的大学后,她通过北京自考重回书本,补充人力资源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获得理论指导和应用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接触到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能力。这些知识对于李良玥的事业发展大有裨益。
“除了自身想学以外,我也有不想未来被行业淘汰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行动力,让她具备不断前进、不因他人进步而落伍的实力。李良玥说:“自考里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我很快就应用到工作上,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会计专业毕业生张虎魄正准备参加今年10月自考法律专业本科段的考试。作为一名银行职员,他坚信多学知识没有坏处。或许深入学习法律法规能帮助他更好地规避潜在风险,做好工作。在用人单位,张虎魄这样的多技能、好学习的员工备受青睐。
善于自学乐趣多
很多人把学习、考试当做一件苦差事,但还有一些人对学习乐此不疲。参加自考,让他们找到了挑战自我的好方法。特别是他们既通过本科段学习获得了所需文凭,又继续报考北京自考其他专业,继续享受充实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
初中肄业生白永利自考33年拿到本科文凭。在成为自考本科毕业生后,他今年4月又参加了北京自考心理学专业本科的笔试课程考试。白永利早在2014年就已退休,学习心理学不为文凭不为就业,只为保持时刻学习的状态,从学习中获得愉悦。
驻京空军某部自考生王登甲,把自考比作生活中的盐:“少了它,生活就少了些味道。”通过自考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后,2014年,他又报考了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段课程。在部队学习不同于在学校,学习时间都是从工作安排之余挤出来的。部队每晚9点半熄灯,经过一整天严格的训练和辛苦的工作,战友们很快进入梦乡,而王登甲要抢在熄灯前把自考书籍和资料准备好,搬到宿舍楼外一间不熄灯的会议室继续学习。为了争取更多学习时间,他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去会议室。他吃下学习的苦,收获了充实感、满足感、幸福感。不仅如此,在王登甲学习精神的影响下,战友李红军报考了自考书法本科专业,战友高远报考了英语专业。他所在的军营里掀起了自考学习的热潮。
自我学习能力是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东城区自考办主任徐琳表示,考生学习自考如果不单纯为了拿文凭,就不一定要从头到脚学完整个专业。考生可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入手,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知识,再通过考试检验所学成果。自考生善于自学、乐于自学的特性,能惠及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