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日前读了本报报道白永利坚持自考33年、终于在退休时拿到本科文凭的文章,自考生韩西建的脑海里再一次泛起了对自考之路的深深回忆。
坚持自考学习并非易事,韩西建目睹过朋友因熬不住而出局。坚持下来的他,也期待着未来能熬得住而出众。
甘当另类 拥抱崭新希望
2012年9月1日,韩西建怀着满满的期待和对北京的无限好奇,随父亲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当天晚上,他抵达北京郊区的一所院校。半年后,韩西建才得知就读的学校是一所民办高校。
这所学校的毕业证书能换来好工作吗?韩西建的内心极度不安。当他从同宿舍的同学口中得知自学考试的时候,仿佛迎来了崭新的希望。当期自考,他就跟着这位同学到东城区注册报名。回去的路上,韩西建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有种瞬间找到人生救命稻草的感觉。虽然自考学习刚刚开始,但他的内心无比踏实,斗志昂扬。
接下来的日子里,韩西建开始了单调而饱满的学习,每天最多的生活内容就是泡图书馆和啃一本本崭新的课本。他每天第一个从宿舍出门,最后一个回来。这样“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节奏,把他推进了同学们眼中“另类”的行列。韩西建泡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在打篮球、打台球。同学们带着女朋友看电影、吃饭的时候,韩西建还是在图书馆里学习。一起报名的同学喜欢看电影,大多数时间用来研究电影,只有心血来潮时才会和韩西建一起去图书馆准备自考。而韩西建从图书馆返回宿舍后,还会再做做练习题。
韩西建忙于学习,没有时间和同学沟通,因此被看做不苟言笑的“另类”。他饱尝孤独的滋味,却仍然坚持自我,始终把自考当做学习生活的重心。
孤独前行 除夕学至凌晨
初学自考的韩西建,爱用抄书的方式辅助记忆。备考才一个月,他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就写得有些变形,磨出了茧子。考试当天,韩西建和舍友5点半起床,6点在黑蒙蒙的清晨里踏上了从房山赶赴东城的路途。
路上,韩西建仍未放下书本,在颠簸的车上又看了2小时。考试结束后,他美美地吃了一餐,作为对自己忙碌一个月的犒劳。在漫长的等待之后,考试成绩出来了,韩西建报考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67分勉强合格。当初带他踏进自考大门的那位同学则没有那么幸运,最终选择了放弃。韩西建决定独自坚持学下去。
2013年下半年,韩西建离开学校,在一家培训机构边工作边准备自考。为了在4月自考中顺利过关,那年春节他没有回家,而是一个人留在单位。白天除了吃饭、上厕所之外,其余时间他就在教室里看书,晚上还会熬夜学习。除夕夜,单位的教学楼、员工宿舍楼里,除了韩西建再无他人。伴随着门外的鞭炮声,他一头扎进书海。当他锁上教室门返回宿舍时,已是农历新年的凌晨3点。
那个冬天总是飘着雪,孤独的滋味让韩西建倍加寒冷。每当看到阖家欢度春节的新闻报道或图片,他总是忍不住想家,忍不住伤感,甚至躲在被窝里偷偷抹泪。他刚离校,又没有过硬的文凭,因而薪水低,生活特别艰难。靠着家人朋友的借款,他才熬过那个难忍的冬天。
既然选择了留在单位学习,就得忍受孤寂。学习的时候,韩西建常常连续很长时间不说话,几天下来竟然发现张口说话都有些结巴。他改用默学一会儿、朗读一会儿的方法,才使面部肌肉重新紧张起来。
五科全挂 也能从头再来
春节期间苦学获得的成绩,却让韩西建内心几乎崩溃。5门课程全不合格。“这么辛苦,为什么得到的却是这种分数?”春节不回家,熬夜到凌晨,在考试结果面前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那一天,韩西建不记得是怎么度过的,但他知道,自始至终都没能压制住内心深处的悲伤。
第二天醒来,韩西建思索良久,最后决定总结失败教训,制订详细完整的复习计划,继续迎战下次考试。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
按照复习计划,韩西建每天6点起床,7点出门,用1小时复习。周六日,他也不会浪费,从早上8点学到晚上12点。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整本书抄着背,而是有了详细规划,把大纲、试卷、资料和教材串联起来学习。
2015年10月自考,韩西建一口气通过4门课程考试,重新燃起信心。如今,他的自考本科段还有4门课程考试。他计划用1年的时间完成余下的考试,给本科段的自考之路画上完整的句号。
韩西建说:“从2013年到2016年参加自考的4年里,我虽说不上是脱胎换骨,但也可以说是焕然一新。我学会了管理时间,深深爱上了阅读,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
韩西建从自考中获得的不单是一张文凭。未来,他还准备考研、创业。他说,熬不住只能出局,而熬得住定能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