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北京自考制度建立35周年征文 难忘自考路上的同窗之谊

发布时间:2015-12-21 期号:

  2009年8月,我收拾行囊,负笈北上,带着三分不舍、二分失落,以及对未来难以名状的迷惘与恐惧,来到北京。那时候,一切都是陌生的未知。我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只想找一个地方继续学业。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自学考试,更不知道会在这条路上遇到你们———汉语言09级01班同学。

 

因自考成为同窗

  2009年8月16日,我来到北京人文大学,准备开始“大学”生涯。当校车开动,送我来京的家人坐车离开学校时,我突然感觉到无助和孤独。那一刹那,我哭了。

  哭过以后,日子还要继续。我开始和同学一起参加军训,慢慢和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打成一片。陌生感渐渐消失,生活和学习在不经意间变得有意思了。

  文学院2009级1班是我们共同战斗4年的集体。在这里,50多名学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经历人生中重要的时期。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样一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砥砺个人品质,不断进步。

  曾记得,我们在周老师、马老师的课堂上领略中国语言学的魅力,在黄老师、李老师的课堂上徜徉于中外文学的海洋;我们还在苏老师、张老师的讲授中了解到学术发展方向,激发起学习斗志,更跟随博学谦逊的张老师、睿智风趣的刘老师学习读书、学习思考、学习做人。

  曾记得,我们的集体涌现出那么多学习路上的领航者,涌现出那么多攀登路上的领路人。没人能忘记追求知识、不畏权威的老何,读书广泛、学以致用的小郭,语言幽默、学习扎实的“石先生”,还有看似沉默寡言但是条理清晰、成绩优异的“何同学”与“吴女士”……在自考路上,有你们的鞭策与鼓励,何其幸哉。

  我们的学校地处京郊,尽管有时候狂风大作,寒冷彻骨,但这里的天总是那样蓝,蓝得让人会忘记这是在经常缺乏蓝天与清洁空气的京城。尽管这里群山环绕,离市中心非常远,但就在这样的寂静之中,我们默默耕耘、努力学习,在并不“精彩”甚至有些“残酷”的自考学习过程中,努力绽放光芒,活出自己的精彩。

 

共悟自考精彩

  在学习和考试中,我们互帮互助,努力提升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夜以继日,不知疲倦。我还记得,班级里,没有哪个同学会在晚自习结束后就匆匆离去,而是继续学习到深夜。我还记得,宿舍里,晚上大家互相提示当天所学的知识,努力解除疑难问题。我还记得,考试前,优秀的同学自愿牺牲复习与休息时间,帮助后进同学补课,直到他们能够理解掌握。

  在这样比学赶超的学习风气之下,我们班的参考率、通过率乃至平均成绩都极为优异。大部分专科课程班级通过率都达70%以上,最高的外国文学课程通过率接近97%。一大批同学获得自考专科、本科毕业文凭,其中10余人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多名同学通过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

  我们一起学习一门又一门专业课知识,一起参加一次又一次考试,但我们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在学习与考试之间单调的“两点一线”。在学习上,我们互帮互助,情同手足;在生活中,我们更是团结共进,亲如一家。我们曾共同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与激情,也曾一起在月下共吟美文华章;我们曾共同徜徉在幽静的小路,看晚霞给校园披上金色的霓裳,也曾一起登临雄伟的山峦,欣赏塞上秋来的神异景象;我们曾共同聆听一次又一次名师讲座,接受一次又一次知识洗礼,也曾一起逛京城一家家书店、一次次书展,在书香中充实头脑,即使钱包干瘪。

  我们共同面对一次次困难,分享一次次喜悦,悲伤着我们的悲伤,幸福着我们的幸福。一路走来,那4年真是既让人心存留恋,又让人感觉逝去的无奈。

 

毕业后难忘情谊

  4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教师、管理、编辑、记者、广告策划、金融行业、图书馆馆员……无论是留在北京还是去其他城市,同学们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汉语言09级01班”这样一个小集体,也分散到社会的大集体之中。我们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因为我们已经在过去4年学到很多,既有知识,也有更多“知识”以外的能力。

  在那段人生宝贵的青春4年里,我和同学因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走到了一起。我们收获知识,也收获快乐;收获苦涩,也收获幸福;收获梦想,更收获实现梦想的坚持与希望。我们一路走来,感谢老师,感谢学校,更感谢让我们走到一起的自学考试。

  长风破浪,云海扬帆;天高海阔,谁可争先?自学考试,北京人文大学汉语言09级01班的同学,感谢有你们,我们一起走过。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 马 翔)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