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里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这么多年自我净化克制而成的卓越,却又被她那莫名的恐惧搞得永远黯然失色。她的恐惧出于一年只有300英镑的收入和手无寸铁的处境(她连赚一个便士的本事都没有),这使她胆小,一年比一年更没有资格和衣着考究的人聚会,接到舞会邀请时总是紧张地跑出去买半打廉价的粉红色的花,然后在黑色旧裙衣上披一条披肩。
作为26年前毕业的专科生和现在有稳定收入的店主,我完全可以浑浑噩噩。可我知道,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周围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获得更多能力,才能在充满挑战的社会中拥有寸铁,持续拥有挣更多便士的能力,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稳定感,减少对生存状态的焦虑。
自考,不只需要雄心壮志
考虑到年龄和职业等因素,我决定选择自考,因为其学习时间比较自由。
经过多年在知识领域的摸爬,我终于弄清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是心理学。于是决定报考心理健康教育本科,最终目标是心理咨询师。
看到我每天捧着书,身边有人很疑惑:这个年纪学了还有啥用,现在生活不是挺好的吗?我答道:“一不用背,二不用扛,又累不着人。”况且,学心理,能帮人解开很多心结,破解人性。
选择自考,也为了人生能有多条路可选,并且每条路都开满鲜花,而不是枯燥地走在无可选择的想走与不想走都得走的路上。人生在世,为了更大的自由、更高的平台、更开阔的前景、更远的距离,为了能倚仗所学自由走天涯,为了在人生之路上能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能力,总要为了一个目标拼一拼。
当然,自考远不是只有雄心壮志就能达到目标的。这是一个跟自己较劲的过程,没人逼你,你可以选择坚持或放弃。有时30人的考场里,只有五六人参加考试。很多人的自考始于报名,也止于报名。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有强烈的上进心,却不是每个人都为雄心付出了时间与努力。所以,陪伴自考走到最后的不是雄心,不是智商,而是绝不放弃甚至有点儿死乞白赖的坚守。
坚持下去,终会柳暗花明
很多人只知道我考一门过一门的潇洒,却不曾体会我面对心理统计时的绝望。一堆不认识的字母,一堆头晕目眩的公式,别人不知道对于我这个数学只是高中文科水平的人来说有多难。就像一个在兴冲冲赶路的人突然遇上了摩天高墙,绕来绕去看不到能通过的希望。那一刻,我想到了放弃。
可认输从来都不是我的本性。尤其是已经“拜了七十二拜”,不能“摔在这一哆嗦上”。唯一的出路是硬啃。一个个公式,写、背、理解、计算,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成绩出来,68分。虽没有之前几门的90多分令人兴奋,但我也满意了。“明年申请论文,后年就可报考咨询师,坚持走下去,终会柳暗花明。”我这样激励自己。
我清楚地记得,社会心理学成绩是63分,近代史纲要是85分。确切地说,我是从社会心理学开始更深刻地爱上了心理学,不是喜欢,是爱。“大量犯罪学的研究证明,不良家庭(单亲,双亲工作太忙经常吵架,酗酒),不健康的非正式小团体的影响,对造成青少年犯罪有重大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像这样让人醍醐灌顶的话不胜枚举。我越学越觉得相见恨晚,越学越想探索展现在眼前的无垠天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的自考生涯始于2012年1月。那年我不是18岁,而是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18岁孩子的母亲。因为要把绝大多数精力放在孩子的后勤及精神支持上,所以我留给自己的学习时间寥寥无几。那次,我只报考了两科。本来打算两年拿下所有科目,但由于各科考试时间的冲突,这一下就考了四年,再加上写论文就是五年。得知心理统计通过后,我兴奋地对家人说:“哈哈,我50岁以前就能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证了。”
当初决定报考心理学时,看到有网友说这个专业很难通过考试。我就想:难是对于有些人而言,不是我。确实,不是我。15门科目里,心理治疗我考了96分,90分以上的有3门,入门考社会心理学是最低的,然后节节攀高。在心理治疗科目考场上,我洋洋洒洒地答了两小时,写到手腕发酸。等到成绩出来时一下惊呆了——差4分满分。不用说,在后来的考试中,我更坚信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
每一本几乎被翻烂的教材是我自考路上的见证。没有捷径,没有过目不忘的记忆,没有大把时间,只能见缝插针捧起教材。重复是我唯一的方法。从开始的一天十几页,到一天百十页甚至整本书,再到一天几遍书,对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让我在考场上基本能估算出最低得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是不变的真理。
(谢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