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北京自考制度建立35周年征文 自考,弥补我心底的遗憾

发布时间:2015-10-19 期号:

  某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查看公众号的更新,看见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立35周年的征文启事。然后,我开始在脑海里回忆起自己参加自考的经过,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刻骨铭心。但是,自考,弥补了我心底的些许遗憾。

  说起自考,至少算是一种缘分。起码,2013年某月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它。后来,因为在公司做招聘工作,查看简历的过程里留意到一个女孩在参加中国传媒大学的自考本科。后来,虽然她婉拒了我的面试邀请,但是因为她,我开始了自考之路。

  2004年我初中毕业。由于年纪太小,我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除了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兴趣之外,我好像没有别的爱好。那时,我只是想读高中,然后上大学。但是对于大学,我好像就只知道北大、清华、复旦,不清楚中国还有那么多有名的大学,甚至身为江苏人的我都不知道还有所南京大学。后来按照爸爸的建议,我去了淮安读日语。后来,通过学校的介绍和面试,我顺利去了日本3年。

  回国后,我认识了一个相当优秀的男生。我知道他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又读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与电视学院。我那时开始了解传媒,知道中国有所特别棒的学校就是他的母校中传。但是,即便如此,我都不知道还有自考这么一个途径,可以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或许不一定是命运的转折点,但起码因为这个机缘,我有幸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2013年10月,我开始参加第一次自考。过了一门专业课,一门日语。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我还是决定把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我想坚持的理由,有一部分大概缘于我回到南京后的这份工作吧。

  我现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去年因为合作的关系,认识了一些十六七岁的高中生,他们在学习奥数。他们不仅有着超乎常人的智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读自己心仪的大学,并且都在为之努力着。那时,我心里隐藏多年的遗憾又渐渐地从心底浮现出来。我想,如果当年我能好好学习,多花点时间在数学、物理上,也许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读高中,像许多孩子一样,去体验好像已经代表青春的符号——“高考”了。

  因为从未体验过,所以每年6月的3天,看着别人都在回顾自己的青春,为高考所付出的努力、心酸和泪水时,我觉得自己特别落寞。别人谈及高考志愿,谈及填专业时的那种紧张感,那种怕分数不够心仪的学校,又不想错失机会的纠结心情,我听着无法感同身受。在那3天里,我甚至觉得没有资格去和他们探讨。我安静地刷着微博,看着新闻报道,哪座城市又出现了高考状元,谁谁谁考了多少分……每次看见这些新闻,都由衷地羡慕他们,羡慕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觉得达成心愿的那种满足感一定特别幸福。

  我的想法一直很简单,希望通过自考这种形式,去弥补心底的遗憾。我没有挑灯夜读的奋发经历,没有经历文理科分科的纠结,没有面临志愿的揪心选择,没有体会过一分之差也许错失很多的无奈。但是,自考可以让我充实自己,了解自己。我喜欢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睡觉前打开一本自考复习书,透过台灯那微弱的灯光,拿出各种颜色的水笔划重点、找答案、背题目。也会有为了一道题目上网搜寻各种答案,实在无果就继续翻书找答案直到确定为止的满足感;也会有因为背题目重复好几次记不住而痛苦但又不想放弃的虐心感。因为自考,我可以静静地呆在即使嘈杂的图书馆里看一天书也不觉得累;因为自考,我可以让原本陌生但又有着相同目标的人成为朋友,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一起分享自考的心得。

  我常常想,自考的所有科目都合格后,心情会是怎样?我会不会不再那么遗憾人生里错过的高考?当拿到心仪大学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我是不是会像当初那些参加高考的学子一样,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管未来我是怎样一种心情,我都应该感谢自考,让我有机会走入自己梦想的大学校园考试,有机会坐到别人不会多留恋的阶梯教室里看书,有机会重拾自信,有机会走自己想走的路。

  自考,也许还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也许还会有焦虑,有茫然,有坚持,有努力,但不管结果如何,正因为自考,我才有了多一次的选择,才知道读书学习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考生 徐甜甜)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