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北京自考制度建立35周年征文

发布时间:2015-10-10 期号:

我的自考情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自1980年诞生以来,已走过35年,2015年10月,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将迎来第35个生日。

  时光回溯,距我1990年7月获得北京自考新闻学大专毕业证书已过去25年了。这25年里,我在所在单位报纸当过版面编辑,在报社网站做过网络编辑,获评网络编辑中级职称。这得益于我在几年自学考试中学到的新闻学基础知识以及获得的自学能力,它帮助我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实践、进步。

  我是1982年的高中毕业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但落榜了,无缘大学梦。我当时心里发慌,不知所措,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选报了北京市化工二厂技工学校化工工艺专业,被录取了。

  两年的技校学习毕业后,我到氧氯化车间当了一名从德国进口的大型化工设备操作工。工作后,我还是想继续学习,就报名参加了经济日报的经济新闻函授,利用“三班倒”的工作之余到报社参加面授辅导,一年后取得函授大专毕业证书。

  1985年9月,我从北京晚报一则招聘启事上得知国际商报社要招聘电脑照排工,便报名参加了考试,通过笔试、面试,被录取了。到报社后,因身处新闻从业环境中,我便想继续学习新闻专业,并取得国家承认的文凭。经向周围已参加成人学习的前辈咨询后,我决定参加北京市高教自考。这种学习方式有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机动灵活的学习条件,没有入学门槛、工学矛盾少、学习费用低,“高含金量,零存整取”,可通过自学和助学实现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1986年10月,我参加了第一门《逻辑学》的考试,之前和几位朋友一起报了辅导班,记得是在东直门中学。那时,我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奔波于工作和辅导班之间。

  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79分,我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随后,1987年上半年通过《哲学》(61分),下半年通过《写作》(72分);1988年上半年通过《报纸编辑》(66分)、《新闻评论写作》(60分),下半年通过《古代汉语》(62分)。

  两年里,我白天工作,晚上在家攻读自考教材及辅导书。因学习不得要领,考试进程缓慢,其中有几门课是考了几次才通过,我倍感苦闷,一度萌生放弃的念头。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我经过反复思考,还是决定走自考之路。考,一次没通过,第二次再考,坚持考下来,从此更发愤苦读。

  此后,我试图改变学习方法,订阅了《北京自学考试报》,做往年试题,业余时间听辅导课,取得较好的成果。1989年上半年通过了《政治经济学》(72分)、《中国新闻事业史》(61分);下半年通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73分)、《新闻采访写作》(63分)、《新闻理论》(74分)。每当接到成绩通知单时,我都很兴奋。

  最后一门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厚厚的5本教材,一鼓作气学完。之前听过辅导课,后又到北师大听了串讲课,还录了音。当时几位熟识的同学听课后一起坐公交车回家时,在车厢里热烈讨论古典诗词的情景,今天想起来,依然是那么激动人心。考前紧张的复习中,我反复听讲课录音,并背诵诗词,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试一次通过,69分,终于走出来了。1990年7月,当盖有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红印的新闻学大专毕业证书拿在手里时,我心里的确感慨万千。

  人们常说,军营是青年人的熔炉,而高教自考是我人生的熔炉。三年多,夜夜台灯下留着我的身影。自考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增长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这年10月,我收到一份邀请函,参加了在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新落成的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大楼里举行的北京自学考试十周年纪念活动。作为考生代表,我们和专家、教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交谈,这次座谈令我终生难忘。

  高教自考,我的今生情缘。虽然离开你这么多年了,但你依然是我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随着近年来高教自考向终身教育的转型,在取得北京市委党校法律本科毕业证书后,为了圆自考本科梦,我又参加了金融管理本科培训班,现已学完全部12门课程,期待拿到自己的自考本科毕业证。

  在高教自考的跋涉之路上,我体验着其中的快乐。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新闻学专业自考毕业生 段曙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