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10月,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将迎来第35个生日。为纪念这个特殊而有意义的日子,北京自考办与北京考试报社联合举办“纪念北京自考制度建立35周年征文”活动。本期起,本版开设“纪念北京自考制度建立35周年征文”栏目,为自考工作者和自考生分享难忘的工作、学习经历提供平台。
现在想起来,我和自考的结缘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出生在京郊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为一场意外事故而终身与轮椅为伴,走向了一个荆棘遍布的人生轨迹……
幸运的是,我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健康的小伙伴一起成长、欢笑、畅想未来。但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我愈加感受到自己和他们的区别。2009年6月26日是中考的最后一天,我和同学走出考场相约一起迈向高中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只不过最终我无法遵守这个约定,因为身体向我亮起了红灯。
辍学在家的日子是那么难熬。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在梦中回到了校园里,和熟悉的同学一起成长,梦醒满是忧伤。
或许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性格使然,我拿起高中的课本自学起来。他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和随时能够答疑解惑的老师,而我只能通过更加努力、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追赶他们的步伐。但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高中知识远不是我想得那么简单。失去信心的我,内心渐渐充满各种杂念和疑问:“我还要继续坚持么?”“就算学好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我迷茫了。
之后,我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寻找答案,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对哲学有了兴趣:“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人为何会感受到彷徨?”身体的不自由,加上社交的减少,我当时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哀莫大于心死。后来,当得知张海迪是哲学硕士时,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身体的缺陷使社交生活(也可以说是社会支持)减少,而孤独寂寞却无时无刻围绕在周边,这就迫使人不得不面对审视自己的内心,从而思考很多类似看来很无聊很宽泛的问题,而这种状态是哲学家的常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励志类图书,主人公的经历和我很相似,也是初中辍学、十分彷徨、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最后参加北大心理学专业自考,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成了一名帮助他人的志愿者。“自考”、“北大”、“心理咨询”,这一个个陌生的名词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查询了起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考没有围墙、没有限制,考生可以在家学习,只要有一颗好学的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就可以“入学”……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发现,自考可以使我接受高等教育,圆我的大学梦!这似乎就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意义”。那一年,我18岁。
之后的学习过程真的让我焦头烂额,没有高中基础做铺垫,很多同龄人看起来不算问题的地方都成了我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我印象最深的是《心理统计》这门课,里面涉及很多数学符号,知识的断层折磨得我精疲力竭。为何书中的知识我学不懂呢?是我太笨了么?后来,在一个自考生群里,有人回答了我的疑问:“一个知识点是有很多小的知识点做铺垫的。你之所以学不会是因为这些小的知识点没学过,而书中都是假定你已经学过这些。”于是,我一边补习,一边继续学习,就像蜗牛一样,缓慢但坚定不移地向着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爬行着。
而在参加自考的过程中,考点的工作人员也让我感受到如亲人般的温暖。因为每次的考场都是随机分配的,如果我分配在高层考场,就只好被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抬上去。后来经过他们的协商,每次考试我都被尽可能地分在一楼。我想对他们深深地说声:“谢谢!”
感谢自考让我重拾信心,让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我认识到迈向大学校门不只有高考一条路,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我认为,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自考、认识自考,因为参加自考的人都有着强烈求知欲和不服输的性格。正是这些,激发着他们不断向前进步。而这种品质,也正是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的重要因素。
我期待着有一天能融入社会,用自考所学的知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北京大学主考心理学专业自考生 韩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