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先锋 18年自考和9本《考生必读》 ——记金融专业自考生高歌

发布时间:2014-11-2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文并摄

  38岁的自考生高歌在今年4月完成了最后一门课程考试。18年坚持自学,高歌一不小心成了“老考生”,有“后生”向他请教,他的回答是“自考虽然严、虽然难,却不是翻不过去的‘大山’。首先要告诉你的和最后要告诉你的,都是‘坚持’二字。”

 

38岁考生的18年自考路

  1996年高考,高歌低头沉默不语地走出考场。紧张的考试结束了,他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心中默想:“大学无望,未来的路在何方?”那年,高歌成了一名失意的高考落榜生;也是那年,他开始了自考征途。

  “第一次自考是父亲帮我报的名,那时我连‘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刚踏入自考的高歌,分不清金融和会计的区别,仅把金融看作银行的代名词。

  2000年6月,高歌自考专科顺利毕业。一家人高兴极了,做了一桌子好菜,还开了一瓶红酒。“专科考完了,我还要拿下自考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喝完红酒,微醺的高歌许下这样的承诺,没想到一考就是14年。

  这么长的时间,高歌的家人早把自考看淡了,就连最初兴致勃勃帮他报名的父亲也说:“你已经把专科拿下了,岁数也不小了,有没有本科学历无所谓,现在有工作、有收入就足够了。”高歌却不这么想。

  参加了18年自考,每次考试还会不会紧张?考试是否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儿?“不会!”高歌给出否定的答案。他在乎每一次考试的结果,即使考再多次也像第一次参加高考的考生。然而,考试一开始,这种紧张感就变为一种激情,促使他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答题上。“这门课我一定要过。每次一有这样的决心,就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注入我的身体里。”高歌的这种亢奋状态是猛烈、爆发性的。“考完试就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考试铃声一响起,紧绷着的全身瞬间就松懈下来,连路都不想走。”

 

《考生必读》收集家

  2004年第1版《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必读》面世,高歌成为第一批读者中的一员。之后的十年,他几乎每年都会买一本。“只有2005年的版本我没买,现在想想还很遗憾。”

  高歌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收藏癖好,他一边摩挲着高高的一摞《考生必读》,一边告诉记者:“考试年头拖得越长,我就越担心考试计划改变。所以每年出了《考生必读》,我都要第一时间买到手,研究新一年的考试安排。”书中的考试时间表、自考政策问答和最新通知都是高歌最关注的内容。这摞书的最上面是蓝紫色的2014年版,封面的右下角有些轻微卷起,而被压在最下面的2004年版,书页已泛黄。从上到下侧着看,可以看到书页因存放时间长短而由白至黄渐变,这正是高歌自考岁月的印证。

  高歌是西城区自考办和北京教育考试院自考办的常客。考试院自考办他去过十几次,西城区自考办也去过几十次。考试院自考办咨询窗口工作人员朱文玲对高歌评价很高:“每天接触这么多自考生,高歌对自考的专注最让我感动。很少有考生能像他一样如此关注每个政策的变化,也很少有考生像他一样能坚持参加自考这么久。”

 

英语从十几分到72分

  今年4月,高歌完成了最后一门课程英语(二)的考试,这是他十几年来参加自考最难迈过的一个坎儿。谈及第一次参加自考英语考试,高歌记忆犹新:“总的感觉是满篇都是外国字,整张卷子只有少数单词能看懂。一篇阅读密密麻麻都是词,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连猜带蒙,那次考试高歌只得了十几分。

  英语(二)考过多少次,高歌已经记不清了,从十几分、二十几分、四十几分、57分到最后的72分。在英语学习上付出了多少努力、吃了多少苦,高歌更是记不清。

  2003年至2011年,高歌在清华大学后勤部工作。在这个学术气氛浓厚的圈子里,他向很多本科生、研究生请教英语学习方法。没想到,大家都说英语学习没有诀窍,只要过了单词关,后面的路就很好走。

  夜深人静时是高歌学习效果最好的时候。为了学英语,熬夜是常事。随着年龄的增大,喝咖啡、喝茶对他来说都没用,想熬夜都熬不起。他要找到更见效的办法学英语。指定教材上的单词他不会的太多,去年他从西单图书大厦抱回一大本牛津英汉初阶词典。这本词典图文并茂,解释详细,难度适中。高歌买词典不是当翻译工具,而是用作单词书。从A到Z,他用“最傻”的办法,一页页、一个个词背诵起来。

  边工作边学习,高歌每天能看的词不多,但对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配着中学基础语法书复习,他英语成绩进步惊人。背单词积累的能力凸显在写作题和完形题上,他用1年将英语成绩提高了30分。学完整本词典,看似是个奇迹,高歌却只用了一句话来总结:“没有翻不过去的大山。”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