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本期起,自考时讯版开设“自考先锋”栏目。文章中的人物,可能是出类拔萃的自考生,可能是默默耕耘的自考老师,也可能是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的自考工作者。他们有着令人激昂振奋的力量,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征程。他们是先锋,是榜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孙梦莹
第一次见到李朝旭时,他正在北京教育考试院业务办理窗口前,手中紧握一张自考专科毕业证书,咨询办理专升本接考的事宜。“专科毕业证登记的身份证号和我现在的身份证号信息不符。”他略有失望地离开窗口。通过聊天,这位32岁身材挺拔的考生讲述了自己先是在新疆当兵,如今又到北京工作,与自考相伴12年的经历。
穿上戎装学自考
李朝旭的老家在河北省沧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中兄弟三个,他是老二。父母整天辛苦劳作,为了供大儿子上学花了不少钱。父母的辛苦,李朝旭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初中毕业后,他默默选择到镇上一家小工厂打工。“上学的时候,我学习挺好呢!”聊起往事,激动的他,眼神又黯淡下去。小小年纪就到社会上打拼,身体上的辛苦他觉得不算什么。唯独不能像哥哥一样上高中,才是让他最痛苦的事儿。父母心疼他,“把儿子送到部队吧?男子汉穿上军装锻炼锻炼,也有机会再学习上进。”两人商议着做出决定。
1999年12月,年仅17岁的李朝旭踏上了去往新疆乌鲁木齐的列车,正式成为一名消防兵。艰苦而紧张的新兵连生活结束后,他被分到了市消防支队。进队后因文字特长,他成为一名文书,在训练执勤之余承担中队的内勤和宣传工作。两年后,他顺利转成士官,闲暇时间多了,继续学习的梦想又重新燃起。多方了解后,他和五六个战友一起报考了新疆的自学考试新闻学专科专业。
在部队,宿舍晚上定时熄灯,没光怎么看书,怎么多挤出时间复习?打听到参加军校考试的战友获准在熄灯后去自习室复习,李朝旭展开了“借光行动”,跟着战友夜里苦读。第二天要出早操,为了保证休息,李朝旭只有1小时的学习时间。在他看来,最难考的课程是大学语文,尤其是文言文晦涩难懂。在备考阶段,他常常念叨“之乎者也”,一个个通假字、特殊用法也在脑子里转来转去。84分——他最终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马路上拦车赶考
克拉玛依寒暑气候差异大,干燥少雨,春秋季风多,冬夏温差大。李朝旭是第一批进驻中队新营区的兵。那时新营区连一棵绿树都没有,条件很艰苦。
作为中队文书,李朝旭除了参加部队的训练,还要为中队甚至支队做宣传,任务很重,学习的时间也更少了。但环境局限和时间压力丝毫未影响他学习的热情。他拿出3倍的精神,边备战自考、边训练、边搞宣传。虽然疲惫,但他乐在其中。
最让李朝旭犯难的是去克拉玛依市区参加自学考试。他所在的中队方圆几公里全是茫茫戈壁,仅有的一路开往市区的公交车没在中队附近设站点,外出极其不便。为了按时参加考试,他天不亮就从中队请假出发,拦车赶考,运气好的话能坐上出租车。大多数时候,他只能在路边向一辆又一辆过往车辆问询。冬天,寒风凛冽,他的脸被吹得生疼,瑟瑟发抖的手却一直在向过往的车辆摇摆。
自考像一个朋友
有一次,李朝旭在制作板报,支队政治处主任把他叫住:“听说你在学自考?非常好,要坚持下去。多学习、多进步!”有了领导的鼓励,李朝旭更是斗志满满,他暗下决心:工作、学习、考试都要拿出拼劲儿。
中队所有的文字材料都由李朝旭负责。学习自考新闻专业后,他写起稿子更是起劲儿。几年来,他的文章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每年都提前完成支队的宣传任务。因出色的工作表现,他多次荣立三等功。
2009年,李朝旭被调到北京,在公安系统工作。2010年上半年,他在北京考完余下的两门课程,下半年顺利拿到新疆大学新闻学专科毕业证书。紧接着,他又报考了北京自考本科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每周末参加面授课。他延续了在新疆时睡前1小时学习的习惯,把备考资料和习题拷贝到手机里,每晚躺在床上再复习一会儿。
如今,李朝旭已通过本科全部课程。参军的经历给他的毕业带来一个意外的小插曲。新疆自考毕业证书登记的身份证号是他在新疆的临时证件号。入伍时,他没有身份证,临时号码是由士兵证号码补充位数形成的,与现在北京的证件号不同。修改的材料已经由新疆自考办递交学信网,预计下期他就能办理本科毕业了。最近,他计划再报考新闻学的本科。
走过12年自考之路,捧本书学新知识已成为李朝旭最享受的休闲方式。初入军营,家人不在身边,自考陪他度过了闲暇时光;工作调动,人生地不熟,自考帮他排解内心的不安;成家立业,妻儿在外地,自考伴他熬过寂寞时光。“许多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有自考的陪伴,对我而言,它已不仅仅是一个考试,而是一个朋友、一段精彩!”李朝旭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