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生在考核中进步——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实践课程考核现场侧记

发布时间:2014-01-20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孙梦莹

  冬日的燕园寒风习习。临近寒假,校园里有些许冷清。然而,本周二,北京大学理科一号楼却迎来了一场火热紧张的自考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实践课程考核。

 

考核也是一次辅导

  出于教室安排的考虑,自考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实践课程考生分3个场次参加考核。1月14日8时30分开考的是第二场。

  开考后1小时,指导老师详细介绍了考核所用设备及要求。余下的2小时是考生答题时间。2位指导老师不时走到考生身边,对设备的使用给出一些基础指导。

  考试结束后,一位指导老师说:“背对你们的一台机器上是题目的正确答案,大家可以看一看。”考核结束还能看到正确答案,这对考生来说是个新鲜事。考生纷纷围到计算机前看答案。仔细看过答案后,一位女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就差一点儿啊!”指导老师也走到考生中间讲解:“你们看这一步,要这样做才能出结果……”

  老师的耐心指导让刚刚考完的考生感受到,考核不像是一次让人紧张和担心的考试,更像是一次贴心的辅导。

 

下一场,加油

  上午的考核还没结束,参加下午考核的考生郑亚伟和小张就早早来到考场外,时而翻翻课本,时而看看手机,时而和同学聊几句。

  从郑亚伟紧蹙的眉头中可以看出他有些紧张,“我报自考已经两年多了,今天是第一次参加这门考核。微机和电子技术都是专科课程里比较难的科目。虽然编程的过程差不多,但是因为没见过考试用的设备,心里多少有些没底儿。”而他身边的小张就显得轻松多了。小张参加这次考核的心态比较从容:“参加的考试多了,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这次能考过当然最好了;要是考不过,以后还有机会再报考。有了这次考核的经历,就知道自己差在哪儿,下次复习也会更有针对性。”

  参加上午考核的一名女生较早离开了考场,她是郑亚伟和小张在北京人文大学的同班同学。女生跟他们简单交流了考试感受:“没那么难,和学校之前练习的实验差不多。你俩下午加油吧!”在得知考核指导老师会先介绍设备后,郑亚伟终于松了一口气。

 

实践才是难点

  考试结束后,考生小刘觉得题目不太难:“这次考核,我的主要弱势是不熟悉设备。刚开始做的时候,我有点儿懵,做着做着就能自如地调动脑海中的知识了。这让我觉得之前的复习很有用。”几名同时走出考场的考生也觉得对设备不太适应。

  “一直以来,这门课程的通过率不高。每次题目都非常简单,但是考生还是反映完成起来稍有困难。今天上午的考生普遍发挥正常。考生觉得难,主要是因为这门课程实践操作内容较多,与C语言等考生能自己练习的科目不同,要用到试验箱等硬件。考生平时可能接触不到这些硬件,考试时第一次接触的话就很难一次通过。”考核课程指导老师表示,即使没有得出结果也不一定过不了,主要考查程序的功能实现,成绩是根据程序中课程点的完成度评出的。

  根据以往经验,指导老师建议,除规定教材外,考生复习时要多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把握好对芯片的理解,了解8255和8253这两种芯片的功能,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还要注意两种芯片的联动结合。掌握知识点后,考生可上网找一些题来练习,考试内容不会脱离对几种芯片功能的考查。

  也许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一次性通过考核,但是在考核过程中,每名考生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