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那些事
开栏语:
对于自考工作者而言,自考那些事,是再熟悉又平常不过的了。很多区县自考办的老师说,我们干的事又没什么轰轰烈烈的,有啥好写的?然而平凡之中,却有着每一位自考工作者的付出。发一次准考证、参加一次组考……周而复始的一件件小事,折射出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也一点一点、一次一次地积累着一种平凡事业中的坚守。
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4月1日是向新生发放准考证的日子。记者上午9时来到东城(北区)自考办。一进东城考试中心的大门,迎面就是一块指路牌。沿着路标,记者走进发放准考证的场所——考试中心东面的一间小屋子。
“这次发准考证怎么搬家了?”记者问道,以前发准考证都是在办公楼内,而这次是在楼外。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发准考证在办公室里,虽然自己很方便,但常有考生找不到地方。为了能让考生更容易找到地方,这次就搬了出来,自己虽然麻烦点,但却方便了考生。
“把门关上吧,外面风大,你坐门口怪冷的。”坐在屋里的自考办主任张瑾说道。但是门口的李老师觉得这样考生进出方便,所以还是开着门。在一些考生人数较多的区县,考生总是排着队领准考证,工作人员的手几乎停不下来。东城(北区)的考生人数不算多,新生陆陆续续过来,不用排队。因而相对于忙碌来讲,这里的工作人员面临的更多是枯燥。因为无论考生人数多少,他们都要在这里坐一整天。而且几乎每位新生都会问“怎么知道考试地点”这个问题。“到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综合信息查询栏目查考试通知单。”这样一句回答,一天要重复上百遍。
除了正式的准考证外,发放现场的桌子上还摆了一摞准备签发的临时准考证。工作人员刘老师介绍,考试前夕总会有考生来办临时准考证,今天他们变更了工作地点,为了方便考生,也把临时准考证带过来了。他还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东城(北区)自考办有这样一位“邻居”,家离考试中心很近,自从准考证丢了后,就每期考试前都来这里办临时准考证,从来不说补办一张正式准考证。而且理由也很奇怪:“我家离这里很近,来串个门也不麻烦。”工作人员渐渐熟悉了这位“常客”,或许这次要签发的临时准考证里就有他的一张。
一位考生进来后,工作人员李老师向他索要领取准考证凭单。他却拿不出来,解释了半天,也没说清楚,甚至都没说自己叫什么名字;最后才说自己是去年10月参加的新生照相。他说完这句话后,刘老师只花了几秒钟,就说出了这位考生的名字:“你叫杨明(化名)吧。”
眼前的一幕令记者有些惊讶,惊讶刘老师如何有这未卜先知的神力。原来,在桌子上一共摆了三个盒子:一个是向本次考试的新生发放的准考证,一个是本次老生补办的准考证,另一个是以往考生没来领取的准考证。“每次考试或多或少有考生不来领准考证。我们把没发出去的旧准考证用皮筋捆起来,并用纸条标注好是哪期考试剩下的。他一说是去年10月参加的照相,我就在那摞准考证里对照照片找他的准考证,一下就找到了。”
用身份证核验身份后,杨明顺利拿走了准考证。他说,自己去年注册自考后,突然被调到迪拜工作,没能参加考试,所以现在才领取准考证。
记者数了数装在盒子里的那些旧准考证,总共有100多张,其中最早的一张是2009年的。“一些考生因为各种原因,参加完新生照相后就没来领准考证。其中有人放弃了自考,再也不会来领了,但也有些人还会再来领。所以没有发出去的准考证我们都会留着,不会扔掉。”
那100多张准考证,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仿佛望眼欲穿地守候着主人的到来。尽管暂时保管它们的人知道,一些准考证的主人不会来了,但也替它们一直守候到现在,守候到将来。这些旧准考证,也象征着自考工作者对考生的守候满满地装在这小小的盒子里。他们守候着来照相的新生,守候着来领毕业证的老生,守候着新生变成老生、老生变成毕业生。或许他们终究等不来一些考生领取毕业证的喜庆日子,或许某位考生是最后一次来这里办理业务,但无论考生来还是不来,这里的老师和他们尽职敬业的精神,都会一代一代地守候在这里,守候着每一位考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