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在北京教育考试院自考办咨询接待部门,有这样两盏款式相同的老式铁质台灯,一台是绿色,另一台是蓝色。它们古朴陈旧的外表,与周遭电脑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又像两位老朋友一样,陪伴着自考咨询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每一天。
那盏绿色的旧台灯,属于一位负责电话咨询接待的老师。自从十多年前她来到这里工作,这盏台灯就摆在了这里,十多年如一日,它每天静静地等待这位咨询老师的到来,也等待着它旁边那台电话的铃声响起。
“您好,请问是北京教育考试院自考办吗?”
“是的,请讲。”
早上刚刚坐到位子上,电话就已经响起,她拿起电话,开始回答考生的问题。对考试院自考办负责电话咨询的这位老师来说,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一天的生活已成为惯例。当记者走进电话咨询室的时候,发现之前的采访计划是不可能在她的工作时间完成的。因为每当记者向她提出一个问题时,她转过头来,刚说了不到半句话,就又要拿起电话,解答考生的问题。
与那盏台灯的待遇不同,这位老师面前的电话倒是换过几台,自从使用了带有免提功能的电话后,这位老师也终于拥有了一个可以让她“偷懒”的方式,那就是按下免提键来回答问题,而不用一直把拿着话筒的手臂支在桌上。在那盏旧台灯的下面,整齐地放着几本《考生必读》,可它们使用的频率却和那盏旧台灯一样聊聊无几。接听电话时,她经常下意识地把它们摆了又摆,却几乎从不翻开,因为无论是考务、考籍、考试计划等方方面面的政策,她都烂熟于心,成百上千的考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所有问题在她这里,都已经被回答过无数遍。
与这盏沉默又忠诚的守候在电话咨询老师旁边的绿色旧台灯不同,那盏蓝色的旧台灯倒是经常开着。它属于负责自考现场咨询的老师。尽管考试院接待大厅里的照明已经非常充足,但因为这位老师上了年纪,所以经常要借助这额外的光亮。
最快的时候,这位老师一分钟就能回答完考生的问题,而有时为一个考生解答相关提问就要花很长时间,“还是不明白?那我再给你讲一遍。”有的考生对相关政策过于陌生,这位老师尽管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可考生听完还是糊涂,她就耐心地一遍遍重复回答,直到考生清楚为止。
现场咨询与电话咨询不同,面对面为考生解答问题,咨询老师会借助各种手段帮助考生把问题弄清楚。有时就要向考生展示《考生必读》中的内容,这时她就会借着那盏台灯的光亮,迅速从《考生必读》中找到考生想要了解的政策。那本《考生必读》是去年刚刚出版的,只使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然而因为要经常翻动,书封面上有的地方已经被摸得褪了色,书页也有了褶皱,在那盏旧台灯橘黄色的光晕下,也有了几番旧书的模样。
谈到这盏旧台灯的历史,这位老师也记不清楚了。而按照记者的记忆,大概在90年代,这样的铁质台灯就已经不多见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院自考办为考生设立的咨询服务日益完善,而今已经形成了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三位一体的咨询服务体系,每年为20多万人次的考生解决各类政策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也许因为这两台台灯并不是自考咨询所常用到的设备,因而它们没有随着自考咨询服务质量的日新月异变化而被更换淘汰,可也正是如此,这两台旧台灯才有机会默默见证了成为考试院自考办咨询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