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内的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2011-05-16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徐 晗 文并摄

  周二上午,记者随北京师范大学自考办及文学院教师来到了北京市延庆监狱。走入戒备森严的监狱大门,远远便见到一座办公楼门前矗立着一块监狱活动的展板,上书写着“浸润文化”4个大字。广播中播放着《三字经》的朗诵节目。一场非同寻常的论文答辩会即将在这“人之初,性本善”的琅琅书声中拉开帷幕。

 

一位特殊的考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生陆唯善(化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能力、性格与心理———关于薛宝钗形象的综合分析与整体评价》。陆唯善说,之所以把《红楼梦》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在作者曹雪芹大起大落的沉浮身世上找到了些许共鸣。作为大学毕业生,陆唯善曾是天之骄子。在人生起飞阶段收到来自国外高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却因经济问题断送了自己的事业和学业前程。等待他的不再是海外高校的大门,而是监狱的铁门。一副沉重的手铐,就在法官宣判的时刻压断了他命运的轨迹。

  眼前的陆唯善戴着黑框眼镜,一副大学生般青涩又阳光的表情,根本让人想不到他35岁的真实年龄。亲切和蔼的笑容,更让人无法将他和“囚犯”的身份联系到一起。答辩会开始前,他向导师陈慧琴老师询问答辩时的注意事项,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不但因为这段极为特殊的求学岁月即将告一段落,还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了一直对他倍加关怀却未曾谋面的老师。

  在服刑的时光里,陆唯善把铁窗变成了学子的另一扇寒窗,每天晚上都爱不释手地抱着家人送来的自考教材。几年后,他看完了4个自考专业的全部课程教材,还顺利地通过了汉语言文学、法律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考试。他不愿过多谈论自己是如何刻苦学习的,虽然他手上那摞夹满了小纸条、写满了批注的书本早已经说明了一切,但他还是告诉记者:“多采访一下监狱管理者和师大的老师们吧,我能取得这些学习成绩多亏了他们的帮助。”

 

一次特殊的辅导

 

  北师大文学院办公室主任袁金良回忆说,那天陆唯善的父母找到他,说孩子自考快毕业了,因为身陷囹圄,不知能否顺利参加答辩,接着就讲起他是如何失足的。袁金良说:“我们关心的是如何让他像每一位考生一样顺利参加答辩,顺利毕业拿到文凭。他在特殊的环境里学习,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北师大自考办老师王幼真介绍,此次为一个监狱考生安排答辩确实是一个特殊情况,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越是条件特殊,就越应该重视,想办法创造条件顺利完成工作,哪怕专为一个人远赴延庆组织一场答辩会。文学院老师们可以不辞劳苦,师大自考办也可以不计成本。

  然而从选导师开始,陆唯善的论文写作过程就遇到了特殊的困难。监狱没有网络,服刑人员与外界的种种联系方式都受到限制。陆唯善不能像其他考生一样与导师见面,而只能通过监狱管理人员打电话或转发邮件的方式与导师陈慧琴联系。陈慧琴在得知监狱内缺乏学术研究资料又不能上网后,主动提供一些与论文写作相关的参考书目,由袁金良老师到师大图书馆借来并送到延庆监狱的陆唯善手里,同时也带去了陈慧琴老师赠送给他的自己撰写的学术专著。从初稿到修改稿,陈慧琴每次都仔细地批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告诉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完善,经过多次交流后才最终定稿。陈慧琴说,辅导过程中让她感触最深的就是陆唯善认真的态度。因为条件限制,陆唯善最终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有限,但建立在对手头有限资料反复精读的基础上能耐下心来精读文本并提出比较准确的见解,陆唯善实属不易。

 

一场特殊的答辩

 

  除了窗外多了几条铁栅栏外,这里像是一间普通的教室,黑板上用红纸条贴着“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论文答辩”的字样。3位答辩教师端坐在横幅下。答辩以陆唯善的自述开始,在谈到写作动机时,陆唯善说:“我之所以对薛宝钗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她为人中道平和,不喜欢走极端。”接着若有所思了一会,说了一句“题外话”:“我年轻气盛时总觉得自己应该干一些大事。现在我也平和多了,觉得出去之后,要是能对社会做点贡献就满足了。”

  “大段的引文不要加标点”,“这部文献的出版社你写错了”,“你对金钏跳井这节中宝钗心理的解读可能有待商榷”。从细微的论文规范到对作品的宏观把握,李小龙老师逐字逐句地向陆唯善提出修改建议。尽管在答辩时李小龙也对这篇论文表示赞赏,但更多的则是向陆唯善指出文章中存在的不足。“论文答辩其实也是一次教学过程,通过答辩能够对他将来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才是我们答辩指导的目的。”李小龙说。

  负责提问的莎日娜老师对陆唯善回答问题时缜密的思维很赞赏。她鼓励陆唯善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个人即使一时失足犯下过错,但只要迷途知返,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还是可以获得成功,造福他人”。

  原本10分钟就该结束的论文答辩,“超时”了很久,陆唯善不愿放过这次宝贵的机会,向导师尽可能多地陈述着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对老师多说几句。”而3位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又一次圆满地履行了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整个答辩流程完全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着。论文答辩这一学术行为的严肃氛围,并没有因地点的特殊而有丝毫改变。这一场原本极为特殊的论文答辩会,又显得如此平常。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