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徐 晗
“我从没想过要出名。”“我的星座是个秘密。”“我的成功更多是反面教材”……一点点玩世不恭,加上几分骨子里的内敛,时而激情,时而沉稳,让人有些迷惑于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宗三川。
年纪轻轻,刚满25岁的他,已是一家规模不小企业的摄影部总经理。回望过去,宗三川可算是一路“玩”过来的,却玩得不平凡、不简单,在不少领域甚至玩成了专家。然而,在他轻松的语调背后,总隐隐透出对家庭、对社会不可放弃的责任,以及那段不为人知的艰辛,这让他的人生多了层厚重感。
超频玩出世界纪录
桌子上摆满了电路板,地上密布的电线,荧光屏里的一串串数据,一缕缕分别从碗面和液氮壶里蒸腾出来的烟雾,三个“科学怪人”一样的电脑发烧友就在这样的屋子里泡了十几天。他们之中一位是北大的研究生,一位是中关村的业内人士,还有一个就是还在上学的宗三川。三个背景迥异的年轻人汇聚于此,只为干一件事情:CPU超频。
宗三川介绍,所谓超频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将CPU的工作频率提高,让它们在高于其额定的频率状态下稳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CPU超频有众多有影响力的国际性赛事,为全世界电脑硬件爱好者以及英特尔等业内巨头所关注。亚洲人所创造的最好超频成绩是世界第八,由日本人获得。宗三川立志打破超频记录。
CPU在超频,宗三川本人也在“超频”。花了很长时间进行技术调研和设备选购后,宗三川和同伴十天十夜足不出户地进行试验,恍若经历了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提前半秒导入液氮,电压微微增加一点,最微小的细节决定超频成绩能否有质的突破。无数次失败和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也曾让他沮丧,终于某一天的凌晨1时,宗三川迎来了打破世界记录的时刻。然而成功的喜悦在宗三川这里则显得很平淡:“功夫到了,结果自然而然就有了。”
鸟巢机箱献礼奥运
除创造超频世界纪录外,宗三川还为奥运会奉献了一份礼物,这就是他完成的鸟巢和水立方电脑机箱。上大学的课余时间,宗三川把自己最大的精力都投在了机箱改造这个爱好上。
大一时,一次在国外论坛上看到了MOD(机箱改装)。三川觉得这项在中国尚属空白的产业可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立即产生靠它来创业的想法。于是他想尽办法找来零部件,改装出了他的第一件机箱作品“火山”,没想到便一举问鼎“TT海啸彩装大赛”的全国总冠军。
2007年,宗三川把MOD创业的目光投向了北辰桥边还未正式开放的鸟巢上。他想利用自己的特长,创造出一款独一无二的鸟巢机箱。于是,他开始每天在网上寻找不同的鸟巢设计图和模型图,或者蹲在鸟巢工地的边上仔细观看,只为彻底搞清鸟巢的建筑结构。然而知易行难,要把鸟巢复杂的结构复制成机箱,可让他吃了不少苦头。13天里,他关在房间里,从起床就在工作台旁反复地焊接和实验,铝条在他手上划出了一道又一道口子,终于用88根铝条创造出了逼真的鸟巢机箱,再次在MOD业内引发轰动,并因此获得了成为奥运火炬手的殊荣。
视频包装世博场馆
奥运过后,毕业不久的宗三川又出现在了世博会上。这一次,喜欢尝试各类新鲜事物的他又玩起了“空间包装”的行当。世博会里有7个国家场馆的展会视频都是由他和他的团队制作的。
与众多通过学习自考某一个专业从而走向成功的优秀考生不同,宗三川的成功之路显得有些另类。喜欢尝试、不愿意放弃任何机会的性子,让他直到如今所从事过的多个行业都与专业所学无关。在他看来,人走向成功的道路千差万别,而成功的秘诀却都是一样的:抓住机遇,辛勤付出。“一接到世博会的活儿,我半个月的时间都在公司没有回家,每天只睡3小时。”从和客户协商创意到制作脚本,每一个工作流程都浸透着他辛勤工作的汗水。
“我并不奢求成为每一个行业的专家,但当我接触到这个行业,我就要成为行家。”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每一个行业,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从零学起,慢慢摸索,最终都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宗三川觉得,学历、专业或是职业都不能限定住一个人的价值。英雄可以不问来路,成功也不止一条道路,而所有的成功之路都是思索、奋斗与创造开辟出来的。他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证明一个自考生在学业有成之外,还能获得别样的成功,也用一种更加充满时代活力的方式,给自学成才作了全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