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田俊武
2010年6月,我应约在北京考试报发表了一篇励志性的文章《从自考生到大学副教授》,讲述了我怎样从一个自考生成长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的经历。文章一经刊出,立刻在全国各大网站和新浪教育频道转载,我也顷刻间被冠以“自考牛人”的称号。看到社会舆论对我这位“自考牛人”的宣传,我不觉有些飘飘然了,心想:在通过自学改变人生轨迹的征途中,大概没有他人能胜过我吧。
古人云:天外有天。不久,我的“自考牛人”地位就遇到了一个“学历姐”的挑战。她就是32岁的王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名研二学生。
第一个挑战:文凭总数比我多。我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自学考试专科、本科、河南大学硕士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等4个文凭,而王丽16年间拿到了3个专科文凭、3个本科文凭和1个硕士文凭,共计7张高校文凭。我的文凭都是英语专业,目标专一,基本上还是容易拿到的。而王丽的文凭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多元化,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本科文凭,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科、本科文凭,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硕士文凭,目前她正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第2个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3个大学4个专业。没有对学习的执著追求,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一定的天赋,这绝对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要学好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是一大难关。你可以杀了我,但要让我学好高等数学,没门!
第二个挑战:虽然我们具有类似的经历,但王丽的求学动机比我的更崇高。1985年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黄河古道边一个贫穷闭塞的中学任教,在那里我连一个对象都找不到。为了改变艰难的人生命运,我在参加成人高考无望的情况下才选择了自学考试。因此,我的学习属于绝境中求生存。1994年,王丽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小学任教。在工作中,王丽觉得知识不够用,于是开始参加自学考试。出于对知识的渴求,王丽自始至终都把校园看作自己心灵的寓所。王丽喜欢待在校园的感觉,喜欢当学生的感觉。美丽的校园让她心态年轻,带给她积极向上的斗志。从开始的在职进修到后来的脱产学习,王丽在校园里如鱼得水。刚到华师大的前3年,她的全部时间都泡在7号楼自习教室。现在她在华师大已待满7个年头,前不久,7号楼管理员问道:“你怎么还没毕业?”王丽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虽然宿管员的问话使王丽略显尴尬,但在这尴尬之中凸显出王丽多年来求学的毅力以及对校园流连忘返的情怀。
王丽的“牛”还体现在她比我及别的大学生更具有经济头脑和魄力上。我参加自考的时候,所需资金完全靠我在中学的那点微薄工资。现在的自考生参加自学考试,大多都靠父母的资助来维持。而自考的生活对王丽而言是“累并快乐着”。这些年,她学费全部自筹,除在自习室享受学习时光,课外她还奔走兼职代课。家教和兼职教师给王丽带来一定收入,她拿出所有积蓄在华师校内贷款买了套两室两厅的二手房,然后拿租金还贷,她自己还是住在宿舍。“买房子是种投资,说明我并没有读成书呆子。”她得意地说。牛吧,王丽不但靠自学拿了3个学校的7个专科、本科和硕士文凭,而且还通过兼职打工,为自己买了一套房子。这种壮举不但使作为“自考牛人”的我自愧弗如,也是其他自考生和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自考牛人”遭遇“学历靓姐”,堪称中国自学考试事业中一段优美的插曲。两个人通过自学考试改变人生轨迹的事例,再一次雄辩地向世人证明:自考能改变人生,知识能改变命运。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可能错过了上“985”或“211”大学的机会,但是只要我们不向命运屈服,只要我们还热爱学习,只要我们具有坚强的毅力,就一定会通过自学考试的途径,来实现自己未竟的愿望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