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多项改革政策。进行了5年的职称制度改革总体任务已完成,为人才发展“松绑减负”,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全新职称系列体系展现在大众面前;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削减项目,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减轻人才发展负担;推行电子化证书,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持续改革让人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系列人社答卷温暖人心。
27个职称系列完成改革 5年新增高级职称200万人
2021年9月23日,人社部印发《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至此,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我国职称系列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基本形成了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介绍,自2016年以来,人社部推进27个职称系列改革。将改革前11个没有设置正高级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5年共新增高级职称200万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8万人,有效增加了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新职业、新技术增设100多个特色评审专业。
这次职称制度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具体化,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广大人才反映的堵点、难点问题,在制度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管理服务等方面重点突破,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得感、成就感。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职称评价不再“一刀切”,推动用人单位自主评审,让“干得好的评得上”。放权不等于撒手,松绑不等于松懈。平台监管公开透明,确保职称评审公平公正。创新评价体系,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
评价标准是职称评价的核心问题。过去职称评审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评价标准“一刀切”。中央要求,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所有专业技术人才都要考察职业道德。比如,对高校教师注重考察师德,对医护人员注重考察医德,对科研人员倡导科学精神。
针对“评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评不上”,评价使用“两张皮”的问题,本次改革明确提出发挥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原则,加大力度向地方、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用人主体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用人单位自主评审。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已全部下放至各类高校,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合理下放评审权,切实提升评审质量,充分调动用人单位能动性,“让干得好的评得上”,实现职称评价与人才使用、晋升等用人环节有效衔接。
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发布 减少68项削减49%
2021年底,人社部发布2021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与2017年相比,优化后的《目录》职业资格减少68项,削减49%。新版《目录》推动降低就业创业门槛,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减轻人才负担,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2021年版《目录》共计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含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3项。《目录》中准入类职业资格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均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技术技能要求较高,行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确实需要。
人社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专业技术人员方面:一是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决策,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资格、乡村兽医资格和注册石油天然气工程师等退出目录,从业人员依据行业标准开展技术活动;二是新增精算师、矿业权评估师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在医生资格下设置职业病诊断医师子项;三是根据有关决策和法律法规,将注册设备监理师由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更名为设备监理师;专利代理人更名为专利代理师;土地登记代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更名为不动产登记代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券期货业从业资格更名为证券期货基金业从业资格等。
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方面,主要体现为“两退一进”。一是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73项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已分两批于2020年底前退出《目录》;二是人社部门退出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具体实施工作;三是涉及人员资格的行政许可事项作为准入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纳入《目录》,新增了危险货物、化学品运输从业人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等准入类职业资格。
《目录》公布后,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目录》管理要求,加强监管,不断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目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人社部将进一步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加强考试诚信体系建设,确保考试安全。开展职业资格改革政策第三方评估,广泛听取市场主体、从业人员、行业协会和基层的意见建议。研究加强职业资格法规制度建设,健全职业资格管理体制。
北京全面推行电子职称证书
首批证书涵盖18个职称系列
2021年3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通知,人社局制发的职称证书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将全部启用电子证书,方便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查询使用。电子职称证书推出后,本市实现了个人从职称申报、评审到证书领取的全部网上办理。
市人社局目前发布的首批2020年度社会化评审的电子职称证书,涉及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经济、会计、统计、审计、新闻、广播电视播音、出版、图书资料、档案、文物博物、工艺美术、翻译、艺术、体育教练员、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18个职称系列。同时,市人社局还会同市住建委、市应急管理局一次性发布了本市自行组织的2005年以来二级建造师、2010年以来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电子证书。
2020年度非社会化评审的高校教授、中小学教师、中职教师、技工院校教师、卫生技术人员等的电子职称证书,也会适时分批向社会发布。下一步,市人社局将全面梳理历史数据,在2年内分批次发布历年的电子职称证书。届时个人和用人单位可上网获取和查询证书真伪。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后,个人和用人单位可随时登录市人社局网站,打印或查询验证电子证书,预计每年将减少5万余人次的纸质证书制作、领取、补办业务,可节约大量时间成本和制证费用,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切实提高个人获得感。
142.2万人考国家公务员
招录向应届毕业生倾斜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174.2万人确认缴费,142.2万人参加考试,参考率约为81.6%。通过资格审核人数和实际参加考试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本次招考共有75个部门、23个直属机构计划招录3.12万人。实际考录比约为46∶1。
此次公务员招考录用计划和录用政策继续向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倾斜。2.1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毕业生,服务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8700余个计划补充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并采取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设置2800余个计划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本次考试有16.1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各地按照统一部署,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笔试实施工作,精心组织、周密谋划,严格管理、规范操作,防范考试作弊、维护考试安全,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广大考生认真遵守考试纪律,诚实考试、文明考试,总体考试秩序良好。
此次考试根据公务员分类管理和专业化建设需要,按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要求,深入推进分类分级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试卷分为三类,对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突出测评理论思维、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对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突出测评贯彻执行、基层工作等方面能力,对行政执法类职位突出测评依法办事、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