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文并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长征、名人墓志铭、口罩与病毒防护、航天、生物灾害、无线路由器等知识在考试中都涉及了,覆盖面非常广泛。”“申论围绕社会治理的话题,感觉有难度。”11月29日,2021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共科目笔试结束后,考生纷纷聊起考试内容。
101.7万人角逐
2.6万个“金饭碗”
11月29日早上,北京持续降温,气温已达零下,但考生参加考试的热情不减。在首都师范大学校本部考点,考生陆续赶到。受疫情防控影响,所有考点考生都要进行体温检测并经健康宝查验后方可进入考场。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公务员招考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3个城市、42512个考场同时举行。本次考试共有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其中125.1万考生考前完成缴费确认,101.7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率约为81.3%。本次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共有79个部门、23个直属机构参加,计划招录2.57万人。101.7万人角逐2.6万个“金饭碗”,实际考录比约为40∶1。
虽然国家公务员考试已连续十年有超过百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但实际参加考试的考生超过100万人的并不多。2019年国考招录有92万人参加考试,2020年有96.5万人考试,2021年实际参考人数为101.7万人。
此次考试共有11.5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系统谋划,在严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础上,扎实细致做好考务实施工作,严格管理、规范操作,严肃考风考纪、维护考试安全,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公务员主管部门加强与网信、教育、公安、无线电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规范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严厉打击助考作弊集团和培训机构涉考犯罪行为。考生认真遵守考试纪律,诚实参考、文明参考,总体考试秩序良好。
行测紧跟全年时政
考查国情社情
国考行测题量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主要考查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考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行测整体题量大,考前我对此是有准备的。因为时间紧张,几道计算题直接放弃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都考查了。我在此前也都复习过。像地热能源、航天知识、军事武器、生物灾害等常识题需要平时积累。”考生吴欣然说。除了计算题,很多考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时政类考题以及地理、历史和生物科技类题目。
华图教育公考辅导老师李曼卿认为,此次考试行测题目紧跟全年时政热点,考点新、内容新。今年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等均有考查:通过疫情防控、中国精神、民法典等考点的设置,考查考生对全年热点事件的了解;多道题目涉及2020年“全国党员重点学习书目”以及党中央新出台的重要党纪法规的内容。
题目更加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围绕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等内容设置考点,考查考生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理解;不再单纯考查法条本身,更侧重案例分析;历史人文知识更多通过事件排序等形式展现,考查考生对事件发展、人物关系的纵深理解。常识判断考点覆盖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其中时政类内容是重中之重,副省级试卷20道题目中,时政类11道,占比55%;市地级试卷20道题目中,时政类13题,占比65%。
申论聚焦社会治理
突出能力考查
由考生回忆的相关话题和给定的参考资料来看,本次申论考试命题仍然紧紧围绕国家和政府的重点工作“社会治理”选材。考试涉及社区治理、治理效能、解决人行道难题、凤林村变化等时政热点,但不是纯粹考查热点,而是以这些热点为载体,突出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命题选材和能力考查严格遵循大纲要求。
市地级试卷最后一题以“物无妄然,必有其理”作为写作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治理效能”这一话题,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副省级试卷则要求考生根据对两个句子含义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也有难度。
李曼卿分析,本次国考申论题型和总题量考查基本稳定,题型主要是常规的概括归纳类题、综合分析类题、解决问题类题和文章写作类题,题型的顺序基本不变,但和上年度考试相比,文章写作再次出现。无论是副省级考试还是市地级考试,核心考查的一个重点话题就是“改革和治理”,都是以“社会”为宏观主题,具体到市地级中突出的是社会治理,而副省级则是社会改革。总体上看,考查稳中有变,话题的选择紧扣社会热点,为常规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