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报考:结合自身情况 科学搭配科目

发布时间:2019-04-22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将于4月30日结束。尚未报名的考生要尽早提交信息。注会统考专业阶段有6个科目,成绩5年有效。考生如何选择和搭配科目,才能尽快通过专业阶段考试呢?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培训部专家建议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目前工作岗位、每天学习时长以及报考注会的初衷等因素,再结合各科目考试内容、特点和科目间联系安排报考。
结合备考时间,规划考试年限
  根据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条件,大学生在毕业当年才可报名,考试时已毕业,要边工作边复习、考试,或读研期间备考。备考时间是决定考生规划考试年限的主要因素。
  注会专业阶段考试的单科合格成绩在5年内有效。在连续5个年度考试中取得专业阶段考试全部科目合格成绩的,方可获得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因此,考生在报名之初就要规划好几年内考完、每年考过几科。
  北京注协培训部老师刘峥介绍,大部分考生在三四年左右完成考试。考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规划考试年限。全天备考的考生有较充足的复习时间,可计划在2年内完成专业阶段6科考试;在职考生可在三四年内考完。时间拖得越长,考生越会产生疲惫感。不少考生就是因为长时间没有考完6科而最终弃考的。通过专业阶段考试的考生在备考综合阶段考试时,还要重新学习专业阶段科目知识。
  计划在两三年内完成6科考试的考生可每年报考两三科。比如,每年报3科,计划两三年全部通过;也可先报2科,第二年有经验后再报4科;或每年报2科,3年通过,但这种安排容易出现个别科目失利导致时间延长的情形。如果考生全身心备考,不受工作等因素影响,可第一次报4科,尽量在2年内考完全部科目。
根据专业背景,突破重点科目
  注会考试专业阶段6个科目难易程度不同,各科目的记忆要求和计算要求也不同。考生是否是财经类专业背景、是否从事财务类工作,对科目的报考顺序和搭配都有影响。
  考生要先分析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是擅长记忆还是擅长计算,再决定报考科目的顺序。财经类专业考生可先报考难度较大的会计,同时搭配较简单的科目。会计是6个科目中最难的,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以财经类专业考生报考时可首选会计。审计和会计的关系较密切,比如审计理论和实务结合、风险评估与应对等内容均涉及会计知识。学习审计需要一定的会计基础。所以财经类专业考生可将审计作为第2个报考科目。会计和税法的相关性较大,比如所得税章节会涉及简单的会计知识,会计科目的学习也需要一些税法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考生可在学习会计的同时学习税法,这对整体把握会计教材也有帮助。所以,考生可选择税法作为报考的第3个科目。对其余科目,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选择。
  非财经类专业考生要慎选审计和税法,可在通过会计科目考试后再报考。第一次报考的考生可选择经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2个相对独立的科目,或搭配财务成本管理科目,但要慎重选择会计科目。会计科目难度较大,知识点复杂,复习时间充裕的考生可选择报考。非财经类专业考生通过会计科目考试可增加考试信心。
依据备考时间,合理选择科目
  选择科目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备考时间,科学搭配报考科目的难易程度。
  在职学习的考生第一次报考时可报两三科,尽量不要选择难度太大的科目,也不要报太多科目。考生在工作的同时备考,时间和精力都有限,选择难度太大的科目容易打击积极性,而且报考科目过多会模糊了重点。考生可选定1个稍有难度的科目,再搭配1个难度不大的科目,比如“会计+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税法”。
  时间充裕的考生可报考3科,选择2个关系紧密的科目后再加税法或经济法作为难度调剂,这样学习起来比较省力。首次报考的考生可考虑3科方案。基础扎实的考生可报考4至5科,但也要注意难易搭配,以免影响考试信心。每年选报3科的考生可按照“会计+审计+税法”“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的方法,用2年通过6个科目考试。
  总之,科目搭配的原则是让大脑在备考中得到充分的轮换休息,以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比如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都是侧重识记和背诵的科目。考生同时报这3科会让大脑在复习时得不到休息,可能事倍功半。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