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33年执着自考终获本科文凭

发布时间:2016-09-18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他是《北京考试报》的老读者,订报数十载,从前身《北京自学考试报》开始就汲取最详实的自考信息。

  他是最早的一批自考生,却至今没忘最初学过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市自考办工作人员评价他:“执着!认真!”

  他叫白永利,他的故事跨越了33年,见证了自考的发展变化,也与自考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7月15日,他取得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完成了初中肄业生到本科毕业生的转变。

 

初识自考,单位里的佼佼者

  “那一版政治经济学的教材共有378页16章48节。”33年过去了,学过两个专业的白永利仍对自己的第一门自考课程记忆犹新。

  那是1983年,他所在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倡导员工参加自考学习提高学历。文化程度未达初中毕业的白永利报考了党政干部基础科。第一门课是政治经济学,单位为报考的80多名员工聘请了老师集体授课。白永利听课特别认真,重点之处皆有笔记,下课还反复背诵老师讲到的概念。有自考这样的学习机会,他很珍惜,却无奈常出差,难免缺课。为此,他借来同事的听课笔记,一笔一划地誊写在笔记本上,一边记一边念叨。

  4月自考越来越近,领到自考准考证后,白永利在紧张和期待中加紧备考。政治经济学的重点概念很多,为了能通过考试,他把上百个概念全都背了下来。简答、论述、判断,无论哪种题型,他都做了大量练习题。直到现在,他还能完整流畅地背出那本书的目录。“商品”是政治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它是历史范畴,体现了被物的外壳掩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时至今日,他依然张口就能背出教材中的原句。

  这门课程白永利得了69分。单位80余人参加考试,像他一样拿到单科合格证的只有20人。

 

学习上瘾,拿下自考和职称

  第一门课考完后,不少同事放弃了自考。有人是因为第一门没考过受了挫折,有人是因为不想花太多精力继续学习。而白永利兴致勃勃,拿出了更大的劲头开始学第二门课———哲学。

  单位的支持也让白永利很受鼓舞,不仅报销每门课的听课费,课程合格还能额外获得30元奖励。学习奖励的红头文件还是工会主任安排白永利主笔起草的。他和参加法律、新闻、英语等专业自考的同事常常交流讨论,互相鼓劲儿,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工余休息时间、下班回家之前、哲学辅导课上,总有白永利专注学习知识的身影。哲学,他考了90分。分数越来越高,成就感也越来越强。除了主修专业课,他还报考了大学语文、工业企业管理课程,书里的知识和练就的能力对他的本职工作帮助很大。用了6年时间,白永利拿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主考的党政干部基础科毕业证书。

  “每学完一门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变化,看问题的角度、深度、高度都在发生变化。”自考带给白永利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智慧启迪和思维锻炼。

  此后,白永利的进修没有停歇。有了自考证书,他可以直接学党校的本科课。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的结业论文,他写的是《自学考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结合自己在公司培训科工作收集的数据和实际案例,分析了自考对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好处。这次进修,他拿到了政工师和助理经济师职称。

 

乐此不疲,为了兴趣学中文

  很多考生把考试当做苦差事,白永利却乐此不疲。一直感兴趣的中文专业是他的新目标。他在北师大报串讲班,扩充了知识,却也消耗了脑力和体力。

  中文专业要背诵的内容多,消耗脑力自是必然。更不易的是,他每个周末去上课,路途遥远,颇耗体力。那是20多年前的北京,人少车少,交通不及现在便利。他家住在南磨房,到西单的52路车还没开通,从家到北师大就更是难事儿。如果坐公交上下课,下课时间是晚上9点,老师稍一拖堂,白永利就有可能错过末班车。于是他决定骑自行车上课。每次去听课,他都早早出发,连续骑行1个多小时。遇到酷暑或下雨就更为不易。夏天他骑得“嗓子冒烟”,每每到了课堂,水洗一般满头大汗。下雨道路泥泞,他就更早出发,质朴的单车在泥地上吱扭扭地前行。尽管不易,他仍然坚持了下来,并在1992年取得中文专业专科毕业证书。

  求学路不易,经济也不宽裕。尽管如此,白永利还是坚持听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训诂学等10多门课程。可惜的是,单位2006年搬迁到亦庄,自考听课计划只得搁浅,自考学习也就此暂停。

 

退而不休,当上论文组班长

  2014年,白永利退休了,但也更忙碌,因为他要拾起没学完的心爱专业。根据2015年的考试大纲,他还差一门10学分的英语(二)课程。他享受了北京自考50岁以上考生可以不考英语的照顾,用其他课程把学分补足即可。60多岁的他以74分和72分的成绩自学考过了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与处理两门课程。

  所有课程学完后,他申请并开始撰写论文。这对于从没经过系统训练,从没写过学术论文的白永利来说,难度很大。特别是开题报告,刚开始他连是什么都搞不懂。“我登录中国知网,从该点哪儿、怎么搜索、从哪儿充值、怎么下载论文开始学,写初稿期间还经常泡在首都图书馆里。”他要研究的老舍是文学大家,他不愿拾人牙慧,想有自己独特的切入点,仅开题报告就修改数次,论文正文更是磨砺了十余次。

  白永利是那期现代文学方向9名自考生里最爱钻研、最热心肠的,被选为论文组班长。“请大家注意,明天听论文讲座,大家要提早到场,别让教授等咱们。”他是考生和导师、助教之间的桥梁。他协助教授、助教和同学们联系,通过邮件发送通知,建立微信群和考生实时沟通交流,再把考生对论文的意见、疑惑汇总上报给导师。

  经过半年打磨,他的论文《以猫看人——论老舍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成绩优秀,他也在今年7月15日获得梦寐以求的本科毕业证书。

 

 

见证发展,33年不解自考缘

  33年有多久?它可以是从呱呱坠地的孩子到成家立业有了儿女,可以是从初入职场的毛头小伙到即将退休的老员工,可以是从工作岗位退休重返家庭的退休者到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白永利的33年是拼搏学习的33年,是见证了北京自考发展变化的33年。

  白永利说,他有三张不同版本的自考准考证,1983年他报考4月自考领到一本小册子一样的浅粉色准考证,有多个内页,包含姓名、年龄、专业、报考区县等多项信息。那时,还是自考工作人员给考生手工报考,会发给考生一张通知单,写有何时何地参加考试的内容。第二版准考证是一张简易的黄色小卡片,直到第三版才更换为现在使用的蓝绿色带有芯片的卡片准考证。三版准考证、单科合格证、考试通知单、成绩通知单、考试用书、听课笔记本甚至笔记纸,至今他都细心保存着。

  作为《北京考试报》的忠实读者,他也见证着这份报纸的发展。刚参加自考时,他就订阅考试报前身《北京自学考试报》。“报纸四个版面我都细细阅读,考试计划、指导、政策、经验交流,对复习都很有用处。”作为单位培训部的员工,他还为同事订阅。

  对白永利而言,自考是33年的对手,33年的陪伴,33年解不开的情缘……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