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注会专业考试 会计科目学习三原则

发布时间:2016-09-02 期号:

  注会专业阶段考试中,会计科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这一科目会影响财管、审计、税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实质上,会计学是对现实中企业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描述的一套语言体系。这套语言体系的特殊“语法”往往会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惑。下面,笔者从自身学习经历出发,浅谈会计科目备考中的三条基本原则,希望对考生的复习有所裨益。

 

原则一:把握科目类型与借贷方的对应关系

  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会计中关于借贷的学习颇为头疼。对会计的借贷,考生不能用日常生活中的语境理解。如果说会计分录是会计学中的句子,借贷就是语序的关键部件。把握好借贷与科目的对应关系,是会计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会计学习中要秉承的第一个原则。

  怎样快速做到这点呢?考生可从基本的财务报表入手。先重点关注相关章节给出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简例,并基于此将科目划分为资产负债表类型科目和利润表类型科目,再将资产负债表类科目按其位于资产负债表的左右划分为两类。之后,按照科目与借贷方的关系划分科目即可。当然,判断该事项导致某一科目是增还是减,很大程度上应用基本的逻辑和事项内容就可解决。

 

原则二:把握会计科目和经济事项的对应关系

  能够达到科目类型和借贷方的匹配后,考生要进行第二步,即实现科目与事项内容的对应。这是会计学习中庞大的部分,也是注会会计教材论述的核心内容。这一原则的实现,核心思想是教材的文字内容分录。

  会计教材中许多章节就是按照特定的科目来编排的,剩下的章节主要对应一些特殊含义的事项。这为考生进行文字内容分录提供了方便。

  考生学习会计时要循序渐进,尽可能不要跳跃章节。对每章的内容,先明确该章涉及几个主要科目及其基本应用环境,然后按照科目的初始计量、后续处理和终止确认的顺序,对教材中描述的相关事项进行整理,并用专门的文档把这些事项涉及的基本分录整理出来。会计存在有借必有贷的基本原则。大多数情况下,大家的整理工作要以资产类科目为核心。实际上,熟能生巧,在资产类科目的整理过程中,考生会逐渐熟悉对其他类别科目的使用。

 

原则三:注意科目与金额的特殊关系

  分录除了科目和借贷方之外,另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计量金额。整体而言,许多会计科目的发生金额是明确可知的。考生注意把握一些现实生活和会计处理中看似不一的内容即可。这类存在差异点的内容,是会计学习中第三原则重点关注的内容。

  科目与金额对应关系的另一重要层面,在于计量方法的差异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一项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等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这一层面上,科目和金额的对应关系,与科目和事项的对应关系,具有重合意义。对于金额的确认,离不开对具体经济事项及其环境的认识。因此,原则三的把握和原则二的把握,要密切结合起来。这两项原则的落实,并无捷径可走,多整理、多分类、勤动笔、写分录是基本方法。

结合上述三原则,考生很容易就可发现会计学科中的核心内容,如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等。这些章节内容涉及的科目和事项,以及科目与金额的对应关系极为庞杂,也易混淆,容易成为注会考试的重点考核对象。因此,秉承这三项原则,把握核心内容,是考生在会计科目备考过程中时刻要牢记的基本准则。

(注会考生 周强龙)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