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已过半。专业阶段六个科目考试难易程度不同,记忆和计算程度也不同。中注协对考生报考科目的顺序和数量并无规定,充分给予考生自主权,但也让很多考生犯难:怎么选科目、报几科、如何搭配?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培训部刘峥老师。她建议考生先了解各科目内容,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了解和文理科特长选择科目。
根据科目关联确定报考顺序
报名前,考生最好先了解清楚各科目的具体知识内容和难易程度,再确定报考顺序。各科目之间的知识点关联也要了解。
总体来讲,经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两个科目相对比较独立,无财务知识基础的考生也可以单独选报。财务成本管理涉及一定的现金流折现知识和其他逻辑推理知识,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国外的公司金融学科。很多考生知道会计科目比较难,会花大量时间复习。确实,有一定的初级会计学知识,会计科目学习起来才不会太吃力。而与会计科目相关联的就是审计。审计科目中,税法的企业所得税章节会涉及简单的会计知识;审计的风险评估与应对会用到潜在的会计和税法知识。所以,会计、审计、税法三个科目的联系比较紧密。
因此,没有会计基础的考生第一次报考时,要慎重选择审计和税法,可在突破会计科目后再报考。
根据基础确定报考数量
考生报考经常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次性报六科、第一次只报一科、报考两至三科。
一次报考六科的情况适用于基础较好、有大量复习时间、全职备考且需要尽快拿到注册会计师证书,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光添彩的考生。但复习的知识量、记忆难度均较大。刘峥表示,不太建议考生选择这种报考方式。
一次报考一科的情况适用于基础较薄弱,希望通过考试维持学习状态的考生。这种方式取证周期长,潜在的时间、机会成本较高,且长时间复习会让自己长时间不能放松。尤其在最后的综合阶段考试中,因为前面考过的科目知识大多已遗忘,也容易处于不利情况。考生可再搭配一科难度不大的科目。
一次报考两三科的方式适合大部分考生。考生可每年选报三科,计划两至三年通过;也可先报两科,第二年有经验后再报四科;或者每年报两科,三年通过。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选报科目。
根据科目特点确定搭配
既然一次要报考多个科目,那么怎么搭配更科学呢?一个总原则是,根据各科的不同特点,让大脑各个区域得到充分的轮换休息,这样才能保持较高效的学习效率。比如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都是侧重识记和背诵的科目,同时报这三科会让大脑在复习时得不到休息,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每年选报两科的考生,可以按照会计+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税法的方式搭配。每年选报三科的考生,可以按综合阶段的鉴证业务和咨询业务分类备考,比如会计+审计+税法、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的方式搭配。
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一场持久战。考生要根据专业基础、备考时间等选择报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