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在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14届和2015届研究生中,很多人羡慕武亚非:本应2015年毕业的她,以100%的优秀率提前一年修完所有学分,两次考上公务员。她有什么诀窍能两次通过公务员笔试、面试?这个活跃在博士生中间、国标舞跳得相当标准的学生会副主席,到底有何考试“秘籍”?
面试+专业课,成功逆袭
今年1月21日,北京市公务员笔试成绩公布,武亚非以第九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的面试名单。140多分的成绩在很多岗位中已属高分,她也仅落后第三名1.25分。但要突破这1.25分的差距,就需要在面试和专业课中以优异的成绩逆袭。
2月21日中午,武亚非走进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面试备考室。为考公务员留了半年短发的她,穿着两年前面试的那套西装。备考室里是清一色的马尾辫,武亚非干练的气场和活跃但不张扬的性格很突出。面试18个人中,武亚非排在倒数第二个,可这并未影响她的面试表现。相反,在听惯了面试模板的考官面前,出口成章又条理有序,为她的面试赢得了不错的分数。
“正人先正己,交人先交心。”也许是凭着这合适的引用和清晰的思路,也许是因为没有模板式的答题方式和综合能力,武亚非被录取了。
大四和研三的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课了,可以集中精力备考公务员。但武亚非的复习时间却是硬挤出来的。研一开始就打算提前一年毕业的她,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同时还要修学四门专业课。她暑假期间写完了毕业论文、学术报告,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时已经是10月初了。
从那时起,武亚非就一直把《半月谈》放在书包里。无论是时政热点、医疗改革、城乡一体化,还是城市建设等,这本书里的每项内容都被她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除《半月谈》外,她还有一个小本子,用于平时积累各方面的热点、领导讲话精髓、名人名言、工作报告关键内容以及一些经典的讲话内容。这个小本子也是武亚非面试的“宝典”。
一学期拿下司考、公务员、研究生
这已经是武亚非第二次考上公务员了。2012年本科毕业时,她同时考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考试。
武亚非说,能同时通过这些考试得益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高中时,老师会着重培养他们梳理体系、归纳总结的能力。无论什么考试,武亚非都会用一个小本子把每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点和亮点归结在一起。在她手里,厚厚的一本书总能变得很薄但很有含量。
第一年考公务员,武亚非虽然复习时间很短,却一举进入上海海关的面试。在短短半个月的备考时间里,她梳理了自己的强势和弱势,打乱了原来行测的答题顺序。两次公务员笔试,她答行测题时都是先做最拿手的资料分析题,其次是语言理解、逻辑题,在最后40分钟里,用半小时做数学题,10分钟填答题卡。
武亚非认为,备考行测主要练习读题的速度和对答案的敏感度。无论什么学科,只要能把一本厚书看薄了,提炼出精华,梳理出知识体系,就能轻松掌控它。
在武亚非看来,公务员笔试中的行测分数线差距不大,真正拉开差距的是申论,复习起来提升的空间也较大。申论考试中,她认为真正的亮点就是自己整理的东西,那些是最后的精华。
说武亚非是个“学霸”一点儿也不为过。在考上公务员的同时,她以390分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又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法律,她放弃了上海海关的公务员岗位,选择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
公务员也可以是波澜壮阔的人生
像很多人一样,武亚非也曾认为公务员只是早九晚五、喝茶看报的工作。这让她一度不喜欢公务员职业。直到2010年到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实习时,她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
实习期间,充实的庭审和案卷让武亚非无暇他顾。在看到很多当事人得到帮助时,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坚定了她考公务员的信心。而在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部级领导后,他们的工作信念和执着让武亚非再一次对公务员刮目相看。她说:“跟他们交流让我感到兴奋。我只想像他们一样,为大家做些事儿,为当事人做些事儿。在我看来,这就是波澜壮阔的人生。”
武亚非说,自己喜欢看“感动中国”节目,并无数次被那些有理想信念的老革命者的精神所感染。“现在很多人不相信这个了,但是我信。”她说。模拟面试时,她曾引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一句话:“党和国家需要我的血一天一天地慢慢流,我就一天一天地慢慢流。”参加面试的同学问武亚非:“为什么别人说出类似的话都给人假的感觉,但你说出来,我们就觉得很真呢?”她这样回答:“因为我相信这句话,而且能做到。这些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