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文并摄影
12月14日,新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举行。不少考生反映,试卷中广泛融入了中国文化和时代热点,题目内容和题型均突显时代感和实用性。有关辅导老师表示,四六级考试将越来越注重应用,题目、内容也会更加国际化。
边听边答时间有点儿紧
12月14日上午8点半,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考点,五名安保人员在查验考生证件。为了维护考试纪律,他们早上6点多就来到楼前维护秩序、检验证件。
11点25分,考试结束。不少考生反映,听力考试中边听边涂答题卡,时间有点儿紧,不如以前的考试轻松。环境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小黄和小杨都是第三次考四级,已经习惯了原来的考试程序。她们表示,在拿到试卷后,“敬告考生”里写着“听力录音播放完毕后,请立即停止作答,监考员将立即收回答题卡1。”她们改变了以前先答题最后统一填涂答题卡的习惯,虽然做完了题目,但听录音找答案时间比较紧,涂答题卡也有点儿措手不及。从整体来看,题型的调整对考生影响不大。
传统文化词汇难住考生
考试结束后,段落翻译题成为谈论焦点,因为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难住了考生,比如“中秋节”、“月饼”、“中国结”、“指南针”、“火药”、“丝绸之路”等。虽然考生对这些词非常熟悉,但却不知道怎么译成英语。
金融专业大二学生李旭知是第一次考四级。对试卷中的中国文化,李旭知表示,以前类似介绍中国结的文章一般出现在阅读题里,虽然对内容比较熟悉,但很难翻译精准,估计翻译题目很难拿到满意的分数。
与李旭知不同,孙运泽的翻译题目是关于茶文化的介绍。孙运泽说,茶文化众所周知,相关单词也耳熟能详,所以翻译起来比较简单。
相对四级而言,六级的翻译题目难倒了不少考生。考生反映最多的就是“福、禄、寿”、“指南针”、“造纸术”、“丝绸之路”等专业名词。有考生说,以前在短文阅读里见过这些词,但是没当回事儿,没想到在翻译题目中出现了。
新版考试题型更加国际化
从此前的题型变化,到这次的试卷内容变化,不少考生感觉,四六级考试越来越贴近生活,也在与国际考试接轨。比如,作文题目关注时下的手机过度应用等。
工程管理专业大四学生赵安迪在考前报了培训班。他说,这次改革后的四级像雅思,注重对英语能力的考查。
北京新东方学校辅导教师赵建昆认为,这次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变化,对考生是一个挑战。可见,四六级考试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能力,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比如阅读理解的匹配题,一改以往的选择题形式,考生很难猜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考生要重视英语的复习,提高英语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