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考点滴 翻译口译考试最年轻的“过来人”

发布时间:2013-05-20 期号:

  如今,资格证书考试达百余种,考生中既有小学生又有古稀老人。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梦想。从本期起,资格考试版增设社考点滴栏目,走近考生身边,讲述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经验。

 

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除了是一名高中生外,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6岁女孩竺秋逸还有另一个身份——口译员。在学校的外宾身旁,经常有她的身影。在2012上半年的考试中,她成功通过翻译资格三级口译考试,成为北京地区最年轻的通过者。

 

小时候的梦想,一直为此努力

  翻译考评中心主任杨英姿介绍,翻译三级本该是本科生毕业后实践一年要达到的能力与水平。对很多大学生来说,通过翻译口译考试尚且是一件费力的事。这个高一女生又是如何考过的呢?

  竺秋逸认为学语言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她认为语言能力与年龄无关,只要培养语感,掌握基本的单词和语法,练好发音,就可以很好地掌握一门语言。

  竺秋逸从小就爱学英语,并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口译员。为此,她参加了多项英语口语大赛,磨练口语水平。为了培养语言习惯,新概念教材里的经典文章她背过无数次,教材也已经被翻得变成了原来厚度的2倍。在掌握了基本的单词和语法后,她开始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听英语广播,暑假期间还看英文原声电影,为考翻译证书积累知识。

 

第一次触碰翻译,快乐而充实

  为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竺秋逸在考试前半年一直努力培养自己的翻译技巧。

  2011年中考结束,竺秋逸参加了翻译培训,这是她的第一堂翻译课,也是她第一次正式接触口译。老师讲的材料她每一秒都不落下,面对一堆不认识的单词、不会用的表达,竺秋逸第一次觉得学习英语原来这么难。第二天上课前,她会早早起床把老师讲过的内容细心整理一遍,背得滚瓜烂熟。她说,虽然在“受虐”,但是心里很快乐很充实。

  面对专业材料,竺秋逸连中文都听不懂,笔记也记不全。前几堂课她一直强迫自己坚持,听不懂也要听,即使说出来自己觉得不满意也要说。在几个月里,她把著名翻译员张璐的所有英文翻译都背了一遍。考前2个月,她每天保持两到三小时的翻译练习。虽然速度有些慢,但是翻译的水平却提高了许多。

  口译不同于笔译,需要口译员理解讲话人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英语是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竺秋逸把各国领导人发言和联合国的一些文件作为练习口译的首选材料。英语也是外交语言,她把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打印下来放在书包里,一有时间就做翻译练习。为了增加经验,她没有错过收看3月全国两会的任何一场新闻发布会和记者见面会。

 

口译实战,紧张而自豪

  让竺秋逸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第一次正式做口译员。2012年12月,她为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个生物医药商务交流团做翻译。那天,她不到6点就起床,把之前列出的所有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单词背了一遍,包括了生物技术,这个行业的支柱型公司和支柱产品,以及生物行业的背景资料。虽然之前在学校接待过外宾,但第一次正式做翻译工作,她还是很紧张。当一位产品经理介绍产品的时候,她遇到了生词,通过翻译技巧也没能解决,恰巧主讲人的ppt里有详细的解释,她才准确地翻译出来。

  “第一次做翻译,我的应变能力和翻译技术还不够,给客户的印象也是经验不足,但是我收获的却是难得的经验,也相信下一次实践自己能表现得更好。”

  除了正式的翻译任务外,竺秋逸还是学校的小翻译。2012年7月10日,来自欧洲和美国、加拿大的师生来学校交流,她全程翻译,介绍学校特色,带他们参观古色古香的茶艺室,并带着荷兰的同学去后海游玩。她说,口译的挑战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快乐。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