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A最年轻会员说:考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发布时间:2013-01-30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蔡文玲

  2012年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新会员庆典上,25岁的龚勰是现场最年轻的会员。一般人很难把这个小姑娘和做投资银行的高级分析师联系在一起。而她,在大学期间就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上海高级口译、翻译三级口译等考试,并在多项比赛中获奖,只用了三年半时间就通过了ACCA的14门课程考试。

 

选择ACCA,零会计基础学英语教材

  龚勰做事很有计划性。高考选专业时,她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我想选一个技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这个专业还要有它的不可替代性。”高三上学期,家里来了位在财政部工作的亲戚,从他与父母的谈话中,龚勰知道了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在江西财大办了个ACCA成建制班。从此以后她就开始上网查资料,了解这个专业和考试的情况。

  2005年,龚勰满怀希望来到江西财经大学ACCA成建制班报到,开始了大学生活。虽说是与审计署合办的教学班,但当时他们只是这个专业的第二届学生,教学模式和教师都相对不成熟。

  第一堂课让龚勰记忆深刻,“开学的第一堂课让我们班50多人都惊呆了,厚厚的300页全英文教材摆在眼前,我就知道未来4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了。但如果想不被别人替代,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大部分授课教师是本校会计专业的老师,他们在讲台用英汉两种语言讲会计基础,龚勰和同学边跟老师学会计知识,边在英文教材上做标记。“课堂上,我们人手一本《英汉财会大词典》,不停地翻阅,否则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三年通过14门课程,方法是关键

  谈起考试经历,龚勰认为要通过考试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即使是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摸出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切不可盲目背书。

  2006年12月注册成为学员后,龚勰第一次参加考试就以平均84分的成绩通过了3门课程。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考试,她备考时坚持把书中的每道例题、每一句话都研究透彻,还把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会计教材系统学习了几遍。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通过考试,除了研究教材外,龚勰认为,研究往年试题也不可忽视。在学习过程中,龚勰发现ACCA的考试基本是一门课程一个考官,每门考试的考官都有不同的命题特点和习惯。复习时,不仅要全面复习,还要有侧重点。跟国内考试不同的是,ACCA很多科目都是一道大题配三道小题,每年考试结束后,考官都会在ACCA网站上反馈每道题目的通过率并指导考生备考,同时制订下一年的规划。对于通过率比较低的题目,考官经常会围绕同一个知识点继续出题,只是出题的形式有所不同。“比如固定资产折旧,考核的角度很多,可能是固定资产的报废问题,也可能是固定资产的处置问题。所以在复习时,考生每看到一个知识点,就要运用发散思维,看哪几类题目会涉及这个知识点,查缺补漏。”

  作为一名ACCA考生,龚勰读的最多的是一本叫做《Student Accountant》的杂志。杂志汇集了主考官对科目知识的解读文章,和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同时有关考试的重要通知,如考试题目的数量、考试时间安排、最新的准则或重大案例等也会出现。

 

顺利成为新会员,得益于英语积淀和专业比赛

  对ACCA学员或是准备报考的人来说,英语是最大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最终放弃考ACCA的原因。而英语却成为当时龚勰报考的一大优势。

  初中时,龚勰就对英语多了几分偏爱。对新概念英语她不间断地学,跟着复读机一句一句模仿,直到把读音和意思熟记于胸。“因为用功,我用坏了三四个复读机。”

  凭借着良好的英语基础,在大一时她就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身份在大四时就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还取得了上海高级口译岗位资格和翻译专业资格口译三级证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龚勰说,英语基础好自然可以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ACCA后期的考试要求考生站在财务经理和财务总监的高度回答问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除了听专业老师的串讲外,她还参加各会计师公会和学校举办的活动,扩大视野,锻炼能力。

  2009年,她参加了香港会计师公会第一次在内地举办的专业资格课程(QP)个案分析比赛并取得了团队第五的好成绩。这项比赛难度大,全程要求用英文表达。通过参与比赛,她提高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建设和演讲能力。成绩的取得也得益于ACCA的学习,同样,参加比赛也开阔了她的视野,助她通过了最后两门课程的考试。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