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路通:翻译考生的微博情缘
发布时间:2013-01-23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蔡文玲
微博现在已受到很多人青睐。中国外文局翻译资格考评中心通过译路通微博与考生零距离接触,倾听考生声音、回答考生疑问,使近80万考生与翻译考试结下深厚情缘。
相识,专家就在考生身边
通过微博,考生感觉到,翻译资格考评中心时刻都在身边,什么时候报名、考试可以带哪些字典、考试注意事项、刁钻词汇的翻译等,对译路通的粉丝来说都不是问题。
厦门的马慧慧与译路通在2012年5月结缘。翻译资格考试即将举行时,恰巧有个单词翻译让她有些拿不准。她通过百度找到了译路通。她说:“我习惯有问题就在百度上搜索,但是有时候百度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并不准确,偶然间成了译路通粉丝后,尝试着向他们提问,得到了及时回复,好像这些语言专家就在身边。”
翻译资格考评中心代主任杨英姿介绍:“新媒体的出现给了考试主办方契机。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考生,但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不能很好地沟通。想服务考生就要知道他们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开通微博的初衷。”
自2012年4月翻译资格考试微博开通以来,粉丝已经将近80万人。
相知,交流满足考生需求
除了服务考生外,译路通微博还成了翻译爱好者和翻译人才的聚集地。通过这个互动平台,两个人可以从不认识到熟识。
代静已经做了多年同声传译和笔译方面的工作,考试对她来说只是一场简单的实践。但对同为译路通粉丝的体育传媒专业的潘思扬来说,考试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1月11日成绩发布后,潘思扬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未能通过翻译资格考试。在译路通的微博评论里,两人相识了。代静对翻译时事热点话题等经验的传授,让潘思扬坚定了通过考试的信心。她还在代静做同声传译时去“学艺”。线上线下,两人就这么成了好朋友。
译路通微博还是考生求助的平台。2012年11月考试报名8月底截止,但当时正是暑假,不少大学生错过了报名。有人通过微博留言,希望能补报名。经过考评中心协调,北京报名时间延长了10天,报名人数也增加了1500余人。上海、天津等地也组织了补报名。
考评中心副主任杨建平说:“我们开通微博就是为考生服务,及时解决问题,针对考生正当的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
相熟,微访谈、微话题满足考前需要
翻译资格考试的主办方在这里,专家在这里,对考生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考前,考评中心会通过微访谈、微话题等,集中为考生答疑,帮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
2012年5月18日,杨英姿和副主任卢敏就考试政策解读、翻译理论和实践等问题,回答了考生的疑问,有1万多人在线提出了131个问题。9月下旬,考评中心举办微活动,通过外文局培训中心对各个语种从业务、句子、词、翻译等方面解答考生的疑虑,包括复习备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性问题以及考试的政策性问题,如疑难句翻译、翻译方法和技巧、应试技巧、考试注意事项等。这些成了不少考生考前的法宝。
杨建平说:“无论考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要回答。即使回答上百次上千次,也不厌烦。因为对新考生来说,这是新问题。这体现的是一种态度。”
翻译是一项日积月累的技能。因此,考评中心平时通过译路通微博对考生的帮助也不少。考评中心的刘征老师专门负责每日发布微博内容。他通常在前一天编辑好内容,第二天早上6点就发出去,方便考生及时浏览。一般早上6、7点,中午12点,晚上6点,他都在工作,随时回答考生问题,回答不了的专业问题就向百余位各语种专家请教,第一时间为考生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