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选报哪些科目?复习时间如何分配?随着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临近,很多考生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培训网相关负责人,针对各科目衔接及相关问题给考生加以指导。
考试科目6+1
成绩均有有效期
注会考试自2009年起划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包括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6个科目;综合阶段考试科目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两者统称为“6+1”。考生在通过专业阶段全部科目的考试后,才能参加综合阶段考试。
注会考试专业阶段单科合格成绩5年内有效。在连续5年内,专业阶段全部科目合格的考生,可取得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书。考生自第一科考试合格起5年内,要通过其他科目考试;如5年内未通过所有考试,并不意味着已考成绩全部作废,只要考生在下一年通过第一年的考试科目及其他未合格的科目即可。而综合阶段考试要在取得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书后5年内完成。取得综合阶段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才能取得全科合格证书。
各科难易不同
一年报考两三科为宜
对于新报考的考生来说,在5年内通过6科考试,需要合理规划和分配各个科目的报考和复习时间。从历年情况看,会计、审计、财管科目相对较难,因此这些科目的合格对通过注会考试至关重要。
会计科目是注会考试的基础,而审计科目很抽象,考生在学习上要注意思考和总结。在有一定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学习审计,通过率会比较高。财管的计算量较大,主要考查考生的熟练程度。因此,考生平时要多做练习,熟练掌握和运用各个知识点及其公式。此外,经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对简单,很多考生认为只要背一背就能通过,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简单只是相对的,考生需要多下工夫,不要因为重视程度不够而败北。这2个科目需要多看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了解各科特点后,考生要规划好时间,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建议一年报2至3门课程为宜。这样强度不会太大,考生能够保证每门课程都有充分的复习时间,从知识的递进性方面考虑也比较合理。
初次报考的考生选择会计和财管较适合,因为这2科课程最贴近考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体系。考生也可将会计和税法作为初次报考组合,因为会计和税法在实务中结合得最紧密,对于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很重要。有的考生可能会选择一次性报5科或者6科,但是报得越多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容易分散精力,最终可能导致每科分数都不高的后果,风险较大。因此,考生要仔细区分各科目的不同特点,并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分阶段地报考,最好选取1到2门作为突破口,各个击破。
合理安排备考时间
找准学科学习方法
注会考试全科通过并不是梦。据了解,去年北京地区就有2位考生一次性通过6科考试。所以,只要考生复习方法得当,再加上自身的努力,2至4年通过考试,拿到全科合格证是不成问题的。
首先,考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例的。注会考试作为行业内含金量最高的考试,不可能随便翻翻书就能通过。所以,考生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具体来说,如果考生要在一年内选择记忆量都很大的2个科目,就会增加复习的难度,而且容易出现记忆混乱。若选报记忆量大的税法和计算量大的财务管理,考生就可以在复习前规划好时间,即使同时复习这2科也不会产生冲突。
其次,学习方法很重要。针对不同的科目,考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税法和经济法科目需要大量记忆,考生在记忆前要理解法条的含义,并能够在实际案例中应用。财务管理科目计算量很大,考生平时一定要多做题,在记忆公式的基础上掌握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