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复习中的四阶段论

发布时间:2012-04-27 期号: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考试学院教师 王小飞

  为了做好司法考试备考,考生大体要经过四个复习阶段,这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知识构成和应试能力等级。为了满足不同考生的备考要求,在此对四个阶段进行简析,以帮助大家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阶段一:宏观预习

  我们在开始学习任何一门专业知识时,都要经历由完全不懂到略知一二的过程,即通过形成感性认识,对学科的主干知识产生一个大体的印象。具体来说,在这个阶段,考生要了解法学基础理论和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对重点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记忆,形成基本的法学思维。同时,通过浏览往年的司考试题,考生要对试题的知识构成、命题特征和热门考点形成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答题思路,从而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对于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一般通过4年的学习,对法学知识已有系统的把握,因此只要了解一下司考试题的特点,就可以跳过这个阶段。

阶段二:全面复习

  这个阶段是整个备考中的基础阶段,考生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深入领悟司法考试的答题技巧。在知识层面,考生要对各科知识系统有所侧重地加以复习,详细解读各个考点的内容精要,同时注意联系法规与实务,力求把教材中庞大而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梳理各科重点、难点和常考点,从而建立全面、牢固的备考知识体系。在解题层面,考生要在研读往年试题的过程中,充分把握题眼和考点,在对知识的强化理解与记忆中熟练掌握答题技巧。作为备考中历时最长且最为关键的阶段,求精、求全、求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许多考生多次参加司考均难以通过,往往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所下工夫不够。

阶段三:深入研习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考生要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实现知识构成和应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考生要对各个考点进行融会贯通的总结,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以准确、精当的概括,牢牢把握考试精髓,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考生要通过分析司考实战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进一步查缺补漏,避开考试中的“雷区”,克服知识弱项,强化知识堡垒,从而具备应对所有题型的能力。司考是一项相当有难度的考试,既有对分析与综合能力的测验,也有对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考生要力争通过这个阶段,归纳总结、查缺补漏、深入挖掘,实现知识构成的综合化,突破知识上的短板与瓶颈,进一步拓展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应试能力的突破与提升。

阶段四:实战练习

  司法考试的题量和难度均相对较大,每年总有一些考生答不完,但是也有一些考生反映自己答完后还能剩下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从应试角度来讲,答题过快或过慢都是不可取的,要找到最佳的答题速度,从而把自己的应试能量合理地分配到每一道试题中。在第四个阶段,考生要通过接近实战的模考,一方面体验考试气氛,掌握最佳的答题速度;另一方面努力调整自己,寻找到最佳的应试状态。另外,在实战模考的过程中,考生还可进一步总结答题思路和技巧,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应试能力,从而将认识到的命题思路和应试技巧通过实战练习,内化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应试习惯,实现应试能力的再次提高。

  总之,司法考试的备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上面这四个阶段也体现出了其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转变。在摸清备考思路的基础上,考生只要扎扎实实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就一定可以逐步提高法律素养,为自己的司考铺平道路。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