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上周六,首次汉语能力北京考区测试在北京教育考试院举行。测试对象面向以汉语作为生活、学习和工作基本用语的人群,但真正考下来,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考生普遍反映,答好每道题目并不容易。
首场汉语能力测试共有200人参加,开考四级和五级2个级别。测试内容分为聆听、说话、阅读和写作4部分。一个四级考试的考场内,考生刚填写完答题卡,正在耐心等待开考。由于全部为机考,考前,试题已经通过题库调至考生电脑。电脑处于系统控制下,考生不能操纵鼠标。考前10分钟,考生可提前测试耳机和麦克风。9时整,监考官点击电脑上的“同时开始”按键,所有考生进入考试状态。第一道聆听题是关于翻拍电影续集的。考生听完播音材料后需要回答2至4道小题。题目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此次测试涉猎的知识范围很广,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鲁迅杂文、秦腔的兴衰历史、重庆救助落水老人的“最美女孩”等都成为考查的材料和内容。
考试过半,有些考生写作题已经答完大半,有些还在苦苦思索阅读题的答案。据考场有关负责人分析,聆听题考生答题速度差距不大,说明题由于考生语速不一,再加上每人复述内容长短有别,进入阅读题的进度就不一致了。阅读题又没有限制考生每道题的答题时间,因此,考生答题进度差距就逐渐拉大。10时15分,有考生陆续交卷出场,而更多考生则觉得考试时间还挺紧张,差点儿没答完。
虽然是考汉语,但真做起题来会发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听到材料就能很快找出答案。有些题目的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听到,而有些则需要加进考生的思考和判断。如一道关于海啸的题,提到深海波高仅为1米,而题目考查为什么海啸在近海时危害大,这就需要考生回答船只在深海中受到影响较小,而在内陆附近波高达十几米。还有一道题目的题材为中学生中的攀比风气,考生需要回答4道选择题。有些答案可边听边选,有些要综合全文内容寻找答案。因此,考生最好在考前先快速审题,对每道题目提问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在听材料时,才能有所取舍。
说明题的考试内容是先播放一段关于手机综合征的新闻视频,考生可边听边在手边的纸上记下重点词句,视频播放完后,给考生留出2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要求考生重新复述视频内容,电脑对其进行录音。考生许硕说,视频的时间挺长,虽然记下了一些关键词,但在复述时仍免不了经常“卡壳”,由于要边说边想,说得也是磕磕巴巴。其中写作题有2道,一是根据“史上最长投诉告示牌”给银行领导写封信,一是谈谈对网络语言的认识,2道题共800字。考生胡翘楚说,感觉题目设置更偏重于议论和分析,这对男生更有利,因为他们更关注这些社会问题,逻辑思维能力也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