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博士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会12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著名大学的110多名博士生导师、招生主管、院系主管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近3000名硕士研究生前来参会,多位受访者表示,就业难度大是他们考虑留学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外企裁员此起彼伏。越来越多从象牙塔中走出的学子们无法依靠所学专业找到合适的工作职位,于是纷纷把眼光投向了国外大学,准备继续深造,甚至重新申请攻读博士,以在未来就业中占据有利位置。
一位来自郑州的法律硕士在读研究生和几位同学专门来京参加此次活动。她说:“现在高校毕业生很多,即便将来不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留在郑州的工作机会也有限。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严峻,所以我选择留学。”她希望能通过交流会弄清各国大学的录取要求和奖学金申请条件。校方代表热心地帮她选择专业和导师,还给了她导师的联系方式,建议她把自己的研究计划用邮件发给导师。
一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读比较文学的女博士想当大学教师。她说现在高校招聘教师要求至少有博士学历,还要看候选者的毕业院校和研究成果。她觉得国外文凭也许更有竞争力。
大多数参加此次交流会的学生抱着考察的目的,单纯为就业寻找出路,缺乏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所要申请学校的了解。记者从一位德国大学教授那里了解到,他一上午接待了约10名前来咨询的学生。他感觉一些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学什么。他建议单纯出于想得到一个“洋学历”想法的申请人不要匆忙递交申请而是要先了解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艰难的研究过程。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忍耐寂寞能力的人,是无法在国外完成博士学位学习的。他强调,学生应该对自己要研究的科目进行深入的了解,全面考虑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
——相关链接——
申请博士学位注意学校要求
申请攻读国外博士学位,应关注学校要求。
记者从交流会上了解到,外国大学看看申请人的研究计划书、推荐信和研究背景。申请人一般需要提供4—10页A4纸的英文研究计划书。有些英国大学,如Exeter大学希望申请人先把研究计划书发到招生处,由招生处转给相关导师,不需要学生自己和导师联系。有些美国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有招生和发放奖学金的决定权或推荐权,如果导师对研究计划感兴趣,申请人就会有一定优势,所以申请人可提前和博士生导师联系。
每所学校申请奖学金的时间不同,有些在入学申请的同时,有些在奖学金申请条件公布1至2个月后。
(北京考试报实习生 赵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