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招生规模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无生不兴”。在60年的考试长河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大河奔流中,职业教育占“半壁江山”的情景几经曲折,但辉煌再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邢晖用“‘半壁江山’曲折再现”来概括。
她提供的一组中职招生比例表明:
1979年,中专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是0.74∶9.26,1985年,中职与普高的招生比例是4.4∶5.6。
1991年,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的50.3%,首次达到了1∶1,也就是“半壁江山”的目标。1998年,招生520.7万人,首创历史新高。
之后逐年下滑,至2001年招生不足400万人。
2002年至2004年,招生呈现恢复性增长,到2007年再次创历史新高,招生达810万人,在校生1987万人。
30年中,中职招生数增加了10.5倍,在校生数增加了14.3倍,学校数增加了2.1倍,在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普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又一次实现了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的新突破;高等职业教育从学校数到招生数也呈现出“半壁江山”的局面。
上世纪60年代
一周上课一周劳动
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它以法令形式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十年,各大部委建立了相应的职业学校。那时,中专毕业生当技术员,技校毕业生当技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为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半工半读学校出现了。原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恒亮回忆,当时的职业学校隶属于各行业的主管部门和大企业,招收的有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学生上学之初就已经定岗,一周在学校上课,一周到工厂劳动,毕业后就分配到劳动岗位上继续工作。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已经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文革”期间,半工半读学校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职业教育发展几乎停滞。
上世纪80年代初
职业高中名声大振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把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宣武区六十九中学原本是一所普通中学,出身中医药世家的老校长钟禾,看好中医药人才的发展前景,力排众议走上了办学改革之路。1981年,该校在设置初中、高中教学班的同时,增加了中药和图书发行两个职业高中专业。
中药专业首届学生、留校教师张靖回忆,当年考高中时,并不了解职业高中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是父母认识69中老师,对学校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特别认可,于是劝说原本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的张靖报了职高。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少数学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被医院和科研院所抢走了。普通药房见不到大学生的身影,只能用没有专业技能的高中生当药师,经常出现抓错药的情况。老中医“三年学徒七年出徒”的培养方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69中职高毕业生填补了当时中药人才空白。第一届中药专业学生毕业时,基本被北京市各大医院药房订购一空,新建的中日友好医院一下要了20人。职业高中名声大振。
北京市外事学校、劲松职业高中、北京市财经学校、昌平职业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初相继建立,开设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录取线直逼重点高中
改革开放后,中国中专、职高、技校为国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职业技能人才。当年长安街沿途的各大饭店里,形成了大堂主管来自北京外事学校,厨师来自北京劲松职高的局面。
上中专、职高或者技校,只需要三至四年,毕业后基本都能分配到国企工作,收入水平超过了父母,又避免了在高考“独木桥”上拥挤的压力,当时部分职业学校录取分数线直逼区重点高中。
东城区的北京财经学校毕业生经常被中国银行全班要走,连续几年供不应求,招生门槛自然抬高,分数相当于区重点高中,生源质量非常好。北京市中药学校老师们回忆,有一年学校招生计划是280人,有3000多人报考,老师要加班面试考生,除了需要高分段的中考成绩外,还要从该行业需求着眼,挑选身高符合要求,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白秀轩1984年考上了北京二轻工业学校,她回忆,那时学校已经有了苹果机房,平时理论课不是很多,课下学生用单板机做实验。1988年毕业时,她被学校推荐考入了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改学了当时最为时髦的计算机专业。联大的机房更为先进,学生毕业后大多成为职业学校的老师。
1999年
高职教育登上历史舞台
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登上历史舞台,江苏、山东、北京等14个省市试点招生10万人。与专科教育不同,高职教学紧跟社会经济需求,按照岗位的需要培养人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食品专业的学生就在实训室上课,酸奶机、进口啤酒生产线就在身旁,冷藏柜里装满了食品加工原料。老师一边讲授,学生一边在机器上操作。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专业实训室与数控机床车间相差无几,学生们反复练习操作技能,这将是他们日后工作的看家本领。
著名企业家、培训主管、工程师走进职校课堂,为学生们带来先进、实用的行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甚至在高职单考单招与自主招生中,企业人士担任了面试考官,决定考生成绩的不光是考试分数,还有行业专家按照岗位需求判断的考生职业素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时,有的高职毕业生却被企业提前预定。
高职院校向中职生接受高等教育敞开大门。据宣武二职教师薛炳男介绍,该校平均每年有三分之一学生报考高职,学校为他们单独开班辅导,每年都有不少中职学生通过高考统招或高职单考单招圆了大学梦。
2005年至今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虽然职业人才供不应求,但是,我国职业院校却面临着“不愁就业愁招生”的现象。北京市外事学校毕业生100%的就业率已经保持了9年,但是该校招办主任任京生却发愁招生计划完成不了。据了解,2003年前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高校扩招、普通高中扩招,使得中职校生源越来越少。一位中考生的家长直言不讳:“当了一辈子工人,就是花钱交择校费也得让孩子读高中、考大学。”这代表了部分家长的心态。
2005年,国务院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今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60万人,超过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职业院校的投入,重点高职院校科研经费高达数亿,堪与“211工程”高校媲美。
邢晖说,职业教育紧随时代旋律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其与生俱来的社会需求反应力和适应力,在可歌可泣的特殊岁月中,谱写了时代的激情乐章。到2012年,职业教育力争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到2020年,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