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农户、考察产区、制分布图 京津冀学生“云端”共学北方地理

发布时间:2024-05-23 期号: 1776期

访谈农户、考察产区、制分布图

京津冀学生“云端”共学北方地理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孙梦莹)  4月28日,2024年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在通州举办。会上发布多项重要成果。会场上,京津冀三地四校学生“同上一堂课”,京津冀教研共同体实现跨区域“一网共研”。

京津冀三地四校学生“同上一堂课”是分会议的核心环节,这堂课借助AI、5G等新技术,依托京津冀教育协同数字平台,打造新型协同、多地协同的教研场景,实现跨区域、跨学科、跨层级的教研互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与共享。来自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河北省石家庄市28中及雄安容和德辉学校的课堂同时展现在一块大屏幕上,四位优秀教师以初中地理《北方地区》为课例,联袂呈献了一场跨地域、多视角、高互动的教学实践。

“我调查的是杂粮作物组,其中,小米的主要产地在黑龙江省和山西省,燕麦的主要产地在辽宁省和河北省。”在这堂课上,四地学生分别围绕各自地域特点展开了丰富的实践活动。通州学生进行了农产品地理调查,并制作了农产品产地分布图;雄安学生收集了本地自然环境资料,深度访谈了小麦种植户和农业专家;天津学生实地考察了小站稻种植区,对比分析了水稻种植与北方旱作农业的不同之处;石家庄学生聚焦赵县黄冠梨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农户专访……课上,老师邀请异地学生答题互动。课后,京津冀三地学科教研员则通过京津冀教育协同数字平台对课程进行实时线上线下教研指导。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表示,京津冀教育协同数字平台的启动,为三地教科研合作搭起智能新桥梁,为教育协同建起数字快车道。京津冀各方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教育协同新闻、科研动态、教研活动信息、教育成果等。多地学校同上一堂课,多方教研员、教师通过“四课联研”,实现“一网共研”。

据悉,此次会议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和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共建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研讨会主题为“教育协同共创未来”。会上,与会人员还共同见证京津冀教育协同数字平台启动、京津冀教育蓝皮书成果推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颁证、京津冀教育协同教研共同体和实践基地(园)校授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