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全场域响应、一体化实施
北京市推进学生发展指导实践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孙梦莹) “人工智能筛选员、太空电梯操纵员、地球资源规划师……”11月28日,在北京学校名为“未来望远镜”的成长课上,初中学生在心理教师刘嘉宝的引导下想象了未来职业,个性化了解了自己的可迁移能力,制作技能徽章,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这堂生动深刻、聚焦学生发展的课程,是北京市生涯与学生发展指导实践推进会上的一节展示课。此次推进会展示了近三年来在市级项目组带领下,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升指导实效性的实践成果和最新进展。
会议共分为三个环节,包括展示课、分论坛和大会发言。展示课环节,多校推出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成长课、班会课、融合课不同类型展示课共18节。分论坛环节,教师们围绕学生发展指导的 “学校整体方案、校本指导课程、个体辅导报告” 三个层面开设了三个分论坛,展示了九个鲜活案例。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项目负责人王红丽老师主持了大会发言环节,并对综合式学生发展指导模式做了简要介绍。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院长孙翠松介绍了通州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构建综合模式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工作背景、路径、展望和思考;北京学校执行校长徐良云介绍了学校在“大思政”背景下综合式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构建;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王萌介绍了班级组导师制推动 “三全育人”的有效落实。
北京教育学院曹新美教授在点评时高度肯定了区域和学校有步骤地推进全员全课程实施,建议进一步加强综合模式的构建和落地实施。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建议要注重指导的科学性,并关注教师的生涯发展和心理健康。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王凯在分析了新挑战、新底层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工作推进的“三策略、七举措”。在策略上,强调“全周期建设,全员参与,全场域响应”。在举措上,加强“融入学校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多途径并进;需求导向,任务驱动;跨学科特色;技术赋能学生具象化;跨场域多主体互育”。
据悉,为配合、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生涯项目组从2012年开始开展生涯课程教材研发应用与推广工作,推进生涯指导,落实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项目由生涯课程教材研发,到全课程实施,再到综合指导,十一年来逐渐形成了以“全员参与·全场域响应·一体化实施”为核心特色的综合式指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