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宋 迪) 你看过探秘海底时间的科研过程吗?你知道伊比利亚半岛的科考船上科学家每天都在做什么吗?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第397航次“船—岸连线”活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初三生通过直播连线“近距离”领略北大西洋的壮观景象,云参观科考船内部的多学科实验室。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及其前身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和深海钻探计划是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之一。此次直播活动以“探古老岩芯 寻气候密码”为主题,北京大学副教授黄宝琦以及科考船上的两位连线专家——北京大学博士庞晓雷和中山大学副教授吴家望,共同为学生科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第397航次的科考任务、目标、成果以及科学家生活等,让海上科学考察走进学生课堂。
除了对船上的工作场景进行多方面展示外,直播还设置实时互动环节。在线观看的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宁夏海原县第四中学等学校学生代表与连线专家交流,向船上专家提问并得到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随着科技的发展,上天入海从不可能到一一实现,这凝聚了每一代科学家的辛苦付出。钻探船实验室在一望无际的苍茫大海上漂浮着,那么渺小又那么伟岸。我深深感受到,科学家们虽然看起来是孤独的,但他们内心是丰富的,他们的执着和敬业缘于对科学的热爱。”学生宋景文感慨道。而热爱地理的刘柏麟说:“大洋的沉积物就像一本厚厚的档案,记录了地球气候变化的历史。通过仔细研究,科学家就有可能分析出每一次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为系统、全面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更广阔的视角,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规律。屏幕里一丝不苟工作、细致详尽讲解的专家是我的榜样,激励我不断努力。”
此次活动前,针对大洋钻探这个同学们相对陌生的科学研究领域,地理教师于竹筱专门结合科考主题,开展了一次小型科普讲座,带领大家回顾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在过去50年的发展历程,讲解海洋钻探的目的,并结合大洋钻探科考成果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校还发挥优质科技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密云分校和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分校的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感受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