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通讯员 王 于
作为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紧密围绕昌平产业结构,服务重点产业领域、民生紧缺领域,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整体布局学校专业;围绕首都和昌平高精尖产业和文化创意、生物制药等特色产业设置专业;对接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岗位群、任务链要求,建设专业集群。
思政教育滋养有担当的少年,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三个对接”帮助学生更好升学就业,这所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正竭力培养工作所需要的人。
善用大思政课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每个人都了不起”……还未走进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的大门,远远地就能看到校门口栏杆上悬挂着的红色条幅,一个个醒目的大字,仿若声声号角,催人奋进。
走进校园,昌盛平安路、言而有信路、礼贤下士路、仁爱路、诚义路……每一条道路命名,都充满思政意义;共和国勋章文化墙、工匠精神文化墙、老北京文化墙、“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展示墙、校园内的红绿灯、斑马线与人行道、“厚德”“竞业”等文化石、黄炎培雕像、“金的人格 铁的纪律 手脑并用 敬业乐群”石质大书,以及精心设计的空瓶子雕塑、指南针、吸铁石、护身符等文化景观……每一处都蕴含思政元素,都能讲出思政故事。
在四合院教学区门口,一座木质浮雕静静地诉说着学校学生付冬梅的故事。付冬梅生前是学校2006级计算机专业学生,2008年10月24日因救候车乘客而牺牲,被教育部追授为“舍己救人的优秀学生”。学校把冬梅故事和冬梅精神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素材和载体,将10月设立为“付冬梅志愿活动服务月”,开展付冬梅式优秀学生、付冬梅式班级评选,还组建了冬梅志愿者服务队。在每年清明节和付冬梅牺牲的日子,学校都会组织纪念活动,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传承弘扬付冬梅精神,让其深深根植于学校师生心中。冬梅志愿服务已成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精神高地。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教育阵地和资源,开展“三全”育人,扣好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利用社会实践“大思政课”,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服务北京“双奥”、全国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等在京举办的各类大型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
“第一次能直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感到无比自豪”,参加全国两会志愿服务的学生李璐瑶说,“肩上承担的既有信任,更有责任,这样的社会实践是对我们最好的历练。”
项目式教学 让课堂有用、有趣、有效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怎样让学生爱学、主动学、学有所获,昌平职业学校进行了很多探索。
学校坚持把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标准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行动,与京东、联想、百度、宝马、上汽大众、美团等知名企业共建工程师学院,将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引入教学,校企携手共同育人。
学校还开展了“有用、有趣、有效”的 “三有”课堂改革:不仅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到课堂上,还把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引进教学中;不仅引进行业大师、企业技师开展教学,还把课堂教学搬到果园、大棚、场馆、车间……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学习,掌握技能,提升能力,强化素养,真正成为工作需要的人。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群负责人王璐介绍,学校与央广网、亿和文化、良知塾、字节跳动等企业共建工程师学院,引进商业真实项目,采用生产车间式的学徒培养模式,由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担任师傅,带领学生完成真实工作项目。
“第一次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制作的时候,我的任务是根据镜头时长分工,把拍摄画面中的钢丝威亚擦除掉,并修复画面中的穿帮镜头”,学生王庆杰回忆道,“真正动手操作,才发现在运动镜头下和繁杂的画面中,想要呈现出预期的效果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在企业技术指导教师“手把手”指导下,王庆杰和同学们掌握了准确的工具命令使用方法,经过反复尝试,不断改进,最终实现了更好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公司要求的制作水准。
该专业群学生近年拍摄创作了《宽容》《审美》《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系列微电影,并在腾讯等平台播放;参与了《新世界》《新烈火军校》《斛珠夫人》等多部影视剧后期制作;承接了香港卫视抖音账号视频剪辑与内容生产业务,已完成50余条作品剪辑和生产,最大播放量超200万。
“三个对接” 学生职业发展受益
学校坚持与产业发展要求对接,与国际行业标准对接,与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对接,不断增强适应性,迈向高质量发展。
近5年,学校新增了冰雪运动、大数据技术及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生物制药等18个新专业,组建了智慧农业、数字媒体艺术等6个专业群;成立了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以高质量的专业(群)建设,全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紧密对接国际标准和职业技能比赛标准,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中。以西餐烹饪专业为例,学校聘请了“中国糖艺第一人”曹继桐为专业发展顾问,成立曹继桐烘焙大师工作室。在工作室的推动下,西餐烹饪专业引入法国手工业MOF、世界技能大赛等国际赛事,将国际先进烘焙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工艺流程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三师共育、六位一体、能力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西餐烹饪专业逐渐成为培养烘焙产业推动者、技艺传承者、文化传播者的“金色摇篮”。
该专业毕业生王巍烨就是受益者之一。正是在这个平台上,王巍烨学习到了烘焙行业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产品,获得了参加各级比赛的机会,并在世界面包大赛青年精英赛中国区总决赛中获得季军,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北京四强,担任首届全国技能大赛烘焙技能主播,成为业内知名的“北京面包王”。
学校招生与职业规划办公室负责人王子表示,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学校积极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探索出“联合贯通,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生发展立交桥。学校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了中高本贯通、中高职衔接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贯通培养项目学生黄圆圆表示:“贯通培养项目非常适合我。我们学习通识必修课程,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认真学习,通过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习专业必修课程,与高校老师、幼儿园园长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教诲;还会到学校的附属幼儿园观摩,感受幼儿园工作情境和氛围……”在校期间,黄圆圆表现突出,荣获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青团员”。
王子介绍,今年昌平职业学校继续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农学院开展中本贯通培养项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幼儿保育、航空服务、智慧农业技术等7个专业面向全市招生。这些专业在校内建有宝马BEST北京培训基地、上汽大众SCEP培训基地、京东产教融合学院、昌职航站楼等先进的实训基地。学校还与京东集团、九一科技、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字节跳动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力量雄厚,为学生升学、就业积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