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七中学教师 曾于秦
案例:针对小雪“一模”成绩的家庭交流又一次不欢而散。成绩不理想,小雪很难过,父母也很着急。爸爸忍不住数落小雪的各种不是,玩手机、不努力、粗心等,“一模”成绩就是小雪“屡教不改”的结果。妈妈勉强笑着,说小雪已经尽力了,只要努力她一定可以做到的。父母你一言我一语,小雪却只是沉默地坐着,没有任何反应。这几乎是小雪家的常态,父母很挫败,他们竭尽所能却似乎走不进小雪的内心。
分析:父母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经历过无数考试,是孩子应对现实问题的有力支撑。可很多时候,因为父母的站位和沟通问题,导致这些宝贵经验无法被孩子认同和接受,父母揣着满满的智慧和经验,却只能看着孩子在“坑里”反复跌倒。特别是遇到考试,父母一旦着急,就容易将亲子的双向沟通变成家长的单向“输出”,从而忽略孩子的具体困难和想法,无法提供他们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剩下的只有家长宣泄式的“批评”和自认为对孩子好的“意见”。这种“以上对下”“有去无回”的方式,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隔绝父母的声音,也就漏掉了有价值的建议。
策略: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平等尊重
高三生虽然在父母眼中还是“孩子”,但无论从年龄还是心智水平,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不仅在身高上能够和家长平视,也希望在心理上与父母平等,也就是和父母以同为成年人的身份和状态沟通。因此,父母要转换心态,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说教、指挥,要将孩子放在朋友的位置,用陪伴代替管教,用建议代替命令。
换位思考
有了平等的态度,父母就更容易做到换位思考。父母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来练习。一是尝试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去感受一个高三生此刻的想法、情绪、困境和需求。例如,父母可以带入一个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的孩子,他们和父母主动倾诉这件事,一定不会是为了被父母批评指责或者获得虚假的鼓励。他们花时间、“冒风险”做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遇到了学习瓶颈,他们希望从父母这里获得情感的抚慰和有价值的建议。这样换位思考后,父母就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二是尝试把孩子放在朋友的位置,想想当朋友身处这样的高压环境时,他们需要自己给予什么样的支持。
反复核对
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很好,但不得不承认,无论父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感同身受,理解孩子全部的想法和需要。因此,在沟通过程中,父母要经常与孩子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可以直接问孩子“你希望我做些什么”“我做什么可以真正帮到你”,鼓励孩子说出具体的需求,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满足。
如果孩子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父母就可以发挥自己阅历丰富的优势,尝试从孩子的表达中摸索出孩子可能的需求,然后用征询的方式反馈给孩子,“我听到的你现在的困境是……你可能希望我……”孩子可能会醍醐灌顶,但也可能不太认同,此时父母可以继续尝试探索,直到“命中”孩子内心。
付诸行动
父母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后,就可以采取行动了。这里的行动不仅指父母去做什么,例如陪伴孩子或给孩子做一顿好吃的,也可能是不做什么。例如,当孩子偶尔做一些“玩物丧志”的事情时,父母最好不要简单粗暴地以强硬的姿态去干预。高三的孩子心里都绷着一根弦,知道努力。他们偶尔分心其实是有分寸的。这时父母就要尝试去相信孩子,给他们空间,当超过某个度时再出手干预。
三省吾身,在互动中积累经验
换位思考是一项较难的人际交往能力,父母也需要练习。恰逢高三高压时期,父母的很多行为和表达可能会“变形”,退回到熟悉的“家长模式”,激化和孩子的冲突。为了尽可能保持良好状态,达到理想的亲子沟通效果,父母需要在沟通前和沟通后完成一些“功课”。
沟通前,父母要了解高三孩子常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当孩子求助时,就更容易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障碍是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法有哪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换位思考的效率,还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智慧、理解和关爱,提高孩子和父母沟通的动力。父母还要平复自己的情绪,稳定自己的状态,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沟通,父母的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孩子,让孩子迅速冷静下来。
沟通后,父母要进行反思和小结。回看这次沟通中哪些部分做得好,例如聊什么话题让自己很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如何倾听和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家长理解等。对于做得不理想的部分,父母需要反思原因。找到原因,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逐一调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错是正常的,及时觉察和调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