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在420平方米的一体化智能家居实训中心学习,使用尖端、前沿的技术设备实习是一种什么体验?近日,记者走进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深入了解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专业群的4个专业,均对接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
对接北京高精尖产业,4个专业优势互补
为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建有餐饮艺术与管理、影视融媒、智能技术应用、数字商务、教育服务、交通运输六大专业群。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创立和建设结合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紧密契合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助力智能互联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京津冀智能互联生态。
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主任崔永亮介绍,专业群由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组成。专业群对接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中的信息采集过程、信息传输过程、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化应用一线技术服务岗位群。
通过专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专业群实现育人与社会服务价值最大化,使专业链与产业链、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用人环境、专业师资与企业工程师无缝对接,成为信息技术领域,全技术环节的专业链。同时发挥职业学校特色,辐射社会、服务社区,与国际接轨。
2012年,学校正式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成为北京市中职学校中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院校,经过多年的定位和打磨,已成为中国电子学会命名的“物联网特色专业”,并与海尔集团共同建设海尔智能互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海尔智能互联工程师学院,建成覆盖业务全流程的一体化智能家居产教融合教学及实训中心,总面积达到420平方米。经过10年发展,专业群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和基地建设,陆续增加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三个专业。今年,学校还计划与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专业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平台,为学生打造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零距离实习零距离上岗
海尔智能互联工程师学院根据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及对相应岗位的职业要求,由海尔专业讲师和学校专业课教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海尔会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为在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实训和学习的学生提供帮助,学校和海尔共同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学生通过海尔认证后,海尔会择优录用,实现学生在校时零距离实习、毕业时零距离上岗的“双零”目的。
近几年,在常规课程外,专业群依次创设人工智能社团、三维设计社团和图形图像制作社团,培养学生课外兴趣,拓宽学生视野,覆盖60%以上专业群学生,专业课教师参与率达90%以上。社团老师会带领学生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服务校园、社区、企业与社会;通过参与教师与企业间的课题或项目解决企业的技术性难题,与企业协同创新,参与研发智能浇花系统、智能气象站等创新产品;社团以竞赛为依托,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学生曾荣获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一等奖、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二、三等奖、北京市中职物联网类赛项技术技能比赛一等奖等奖项,为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和储备更多“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志在四方”的优秀人才。
海尔智能互联工程师学院2019年3月开设首期海尔智能互联特训班,至今共开设了两期,学生在特训班可以接受职业素养课程和智能互联技术的培训,有60余名学生受益。通过特训班,学校师生还能够近距离了解和学习优秀的企业是如何进行管理的,了解一个高效运转的企业是如何带队伍的。参训学生从精神面貌到语言举止有很大转变,智能互联网初级工程师认证考试通过率达到90%。特训班引入海尔企业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标准设立各个职能部门并分配任务,用企业的考核机制对部门及团队进行考核。特训班课程教师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主要采用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以海尔HCCSE工程师认证内容为主,辅以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职业素养课程,聚焦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全方位技术技能型人才。
技能素养双提升,为学生每个进步点赞
除了日常的专业课程,专业群还重视学生爱好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素养的提升。“每一项成果、每一个奖项都是一本讲不完的故事,都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拼搏付出的结晶。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型社团和各类比赛竞赛,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专业教研主任王婧告诉记者。
在技能培训课上,学生使用的都是最先进的设备。在手机、电脑的拆装学习中,学生用的都是真机而不是模型,在智能家居互联安装调试中,学生接触到的也是国内外的前沿技术。学生之间相互激励,有的同学为了能完成上位机的联动,在放学后依旧反复练习,班级教室的灯永远是学校最后一个熄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认证考试中顺利通过笔试、服务规范、上位机、联动四项考核。
郭宗礼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3+2”的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和实践,他的学期成绩长期保持班级第一名。他借助参加社团和各类竞赛等机会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并将所学反哺于学校和专业群,热情服务师生。郭宗礼在2019年获得政府奖学金,在2022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并在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赛获团队一等奖,连续两年获集团校“感动丰职人物”之“孝老爱亲”人物称号。
被称为海尔智家北京服务部“维修明星”的闫世超同学,原来不善言谈,经过几周的职业素养培训课程以后,他大胆参与班级活动,通过竞选成为班级企业化管理的行政部长,综合素养有了很大提升。闫世超说,职业素养课程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他逐渐认识到坚持、团队、目标管理、沟通、态度、礼仪、形象、心态等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拥有了无穷的学习动力。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魏文浩是学校垒球队队员、广播社社长、“丰向标”志愿服务队队长及洋云贾校区团支部的组织委员。2021年,他获得了政府奖学金,在刚结束的“北京市物联网类专业技能大赛”(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赛项)中荣获第一名。“在丰职的生活比我想象中丰富许多,我原以为只有日复一日的编程实践与实操安装课。但并非如此,学校为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社团,还举办了多种大型活动,例如青年歌手大赛、篮球赛等趣味活动。除了文化课,我们还有很多专业课,如单片机、工程制图、PC端应用程序开发等。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老师对我们悉心教导,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们都取得了很大进步。”魏文浩告诉记者。
通过在校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学习了技术技能,提升了职业素养,从精神面貌到言谈举止、从理论知识到岗位技能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学校招办副主任杨建军表示,学校现有22个招生专业,其中7个专业已实现中本贯通、2个专业实现专科人才培养、15个专业实现中高职衔接,打通了学生升学通道,成就了学生的大学梦。聚焦到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涉及的专业基本都覆盖中本贯通、专科培养、中高职衔接等培养模式。今年学校中招录取有三种录取方式,一种是自主招生(贯通专业除外),通过职业院校对报考考生进行专业能力测试,合格后录取;另外两种方式是初中学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按照提前招生(贯通项目)、统一招生两个阶段录取。学校还携手名企开展合作(行业协会包括烹协、咖啡、汽车行业协会等;集团企业包括新华网、海尔、华为、科大讯飞、全聚德、便宜坊、万豪、北京现代、中联、首创等),打造产教融合系列项目,不断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