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王丽君
案例: 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升入中学后情绪起伏大,喜怒不定。小学时还会把学校的事情事无巨细地与大人交流,可进入中学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对父母的建议比较抵触,情绪容易低沉,有时候还会跟大人发脾气,若大人开口询问原因,孩子还嫌烦。在家里,父母每天都小心翼翼,跟孩子交流问题之前要观察孩子的情绪。父母感觉跟孩子相处的难度突然增大了,自己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小丰在学校状态很好,家里亲子关系也很融洽。小丰妈妈说:“当孩子回来说起学校发生的事时,我尽量不发言,努力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不批评,不反驳,听孩子说完后,再一起讨论下次遇到类似事情时,该如何去做。每天我和孩子都很享受这段时光。”
小月升入初中后每天都写不完作业。妈妈很着急,仔细思考后给孩子设计制作了“每日作业完成表”,表格上有预期完成时间和实际完成时间两列,孩子通过记录提高了写作业的效率,也能在每天的记录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用实际行动支持孩子,而不是一味用语言督促和催促,既要让孩子有所提高,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分析:初高中阶段,孩子由稚嫩的童年时期向青少年时期转变,个性发展速度加快,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轻易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总感觉别人是在挑剔自己,且对他人的言语过于敏感。
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会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两面性。他们面临新的社会要求会感到困扰和混乱,从而会用反抗、拒绝和冷漠来维护自我形象。
所以,青春期孩子反抗父母是能够理解的,与父母的种种冲突,也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估自己。这个时期孩子对老师和父母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更加考验老师和父母的水平。
支招:耐心倾听伴成长
当发生事情时,父母往往会急着给孩子提一些建议,避免他们走弯路,或者打断孩子的话,指出做的不对的地方,予以批评。长此以往,孩子非但听不进父母的意见,反而会感觉很烦,甚至会和父母顶嘴,关上门不理父母。父母也会感觉跟孩子没有原来那么亲近了,感到无力。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先要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往前倾,看着孩子的眼睛。耐心倾听会让说话的人觉得对方很尊重自己的意见,这样做可以为父母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父母可以向小丰的妈妈学习,在家里布置一个温馨的角落,周末放松时聚在一起,聊一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说一说各自的烦恼、困惑、思考、喜悦、感动和进步,互勉共进。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不要让孩子产生压迫感,要建议性地进行交流,创造倾听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坏情绪有处可放,父母是为自己着想的,家是温暖的,从而就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
分忧解难好伙伴
青春期,也是孩子学业压力上升期。相较小学时期,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挑战更多。学习方面,科目增多,难度加大;交友方面,更加在乎自己的形象,结识志同道合伙伴的渴望也更加强烈,内心变得更细腻、更敏感。当孩子面临这么多棘手问题的时候,父母和老师要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父母可以根据自己青春期的心路历程,学习一些亲子沟通方式。
学习方面,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建议,像小月的妈妈一样跟孩子一起商量作业完成的顺序,如简单易完成的什么时候写?需要花时间的作业怎么处理?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题目该通过什么方式解决?要与孩子商讨后再确定具体的执行方案,还要商量若遇到障碍该如何调整等。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可以侧重分享自己遇到困难之后如何努力解决的过程,让孩子借鉴和学习。
倾心支持待惊喜
孩子一到青春期,成绩是绕不开的话题。可父母要知道,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许孩子心中有大梦想,而父母只盯着成绩的话。他们有可能表面上服从大人,但内心一点也不认可大人的想法。
父母除了需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还需要打开另外一扇窗,让孩子领略到音乐、艺术、文化、体育等魅力,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逐渐去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性格差异做针对性帮助,扬长避短,让孩子有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东西,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从而为建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心中有热爱、眼中有光芒的孩子,定会带来惊喜,这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