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在做符合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规律的事情,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回归教育本真。落实好‘双减’政策,我们要在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效益、课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切实做好‘加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韩兴无说。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门头沟区教委瞄准落实“双减”政策和任务主题,聚焦“回归教育初心”“重塑教育生态”“校正教育方向”“基础教育变革”四个关键词,深入开展大学习、大理解、大讨论、大落实活动,按照集中学习讨论、促进成果转化、着力形成长效机制三个阶段,高标落实“双减”工作。
构建“一主、双线、三方、四渠道”研训机制
门头沟区教育研修学院围绕“双减”核心,构建“一主、双线、三方、四渠道”的研训工作机制。以推进“双减”工作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模式开展工作,营造研修中心、学校和教师、学生“三方”及时交流的环境,通过课题研究、常规研修、分层视导、工作坊“四渠道”,确保“双减”工作要求精准落位。具体举措包括:一是聚焦减负政策落位实施,开展课题研究。二是聚焦常态课堂质量提升,采用“1+4+N”的方式优化常规研修。三是聚焦常态课堂质量提升,落实全学科全覆盖分层视导。四是依托“山鹰工作坊”常态化开展山区研修月活动,助力区域均衡发展。
打造区域“2+1”三段式课后服务体系
门头沟区各学校合理规划课后服务时间,将其划分为“课后集中服务1”“课后集中服务2”两个时间段和一个“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段。“课后集中服务1”为“双基”夯实时间,以学生完成基础作业、增强基本体质为目标,分为做作业和体育活动两个板块同步开展。“课后集中服务2”为“双素”提升时间,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分为课业辅导、素质拓展等多板块同步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为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家长意愿,在集中服务之后自主安排。
同时,区教委积极推进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平台建成后,将实现区教委统一管理下,各中小学校“一校一策”设置课后服务菜单,家长根据学生需求自主选择,“一生一策”定制个性化服务,并对学校课后服务进行考核评价。区教委和学校均能通过管理平台开展家长满意度调查,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水平。
名师工作室举办“双减”研修
门头沟区李烈校长工作室举办了一系列“双减”研修活动,对“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治理、基于学校实际的策略和做法进行深入研讨。一是深刻理解“双减”内涵,正确认识“双减”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系统谋划;二是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需求侧入手,提升学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持之以恒推进“双减”工作,坚持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门头沟分站组织系列研讨活动,聚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在充分调研教师发展需求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总站研修机制,构建了“1+5+N”,即“1个中心、5个联盟、N个团员”的运行机制;融合区域研修,采用自我研修、学校研修、联盟研修、分站研修的立体化方式,形成整体联动引领方向,辐射区域促进专业成长。分站以探讨教学核心本质、传授教学经验为内容,以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借助名师力量,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平台,聚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将“双减”精神落地落实。
守正创新抓“双减” 提质增效再出发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校长 陈爱玉
落实“双减”是一场国家层面上的总体战,是摆在每所学校面前的攻坚战。击鼓催征,使命在肩。一七一中学筹划创设“双减”背景下课堂、作业、课后服务工作的着力点,实现减中优化、减中增效、减中提质的目标。
“聚焦课堂”为“增效减负”保驾护航
学校聚焦课堂加工能力,以“提分提质不止步”为指导,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又关注学习体验、学习成果,追求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的提升。
一方面,依托备课组这个基层校本教研组织,从透彻了解学情入手,广泛开展“真、实、新、活”为导向的校本研修。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学习前测等方式,细致了解学情,精准掌握学生亟待解决的“两难”,即知识理解的难点和思维提升的难点。另一方面,备课组以问题为导向,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与学”双边活动预设在课案中,用问题链设计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情景,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将事实性问题、反思性问题、应用性问题紧密融合,促进学生思维“阶梯式”发展。“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高品质教研把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同伴互补,减少短板,教师进课堂之前先把功课做足,成为“课堂提质”实现“增效减负”的根本保证。
为上好每一堂课,学校始终追求课案编写“三化”,即星级化、生活化和学科价值化。用“滚石效应”不断改进课案,以适应新的评价改革、新的课程要求、新的核心素养要义和分层走班教学的动态管理。“双减”之下,学校进一步强化“星级化”要求,“三星”以下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应知应会知识;“四星”为有一定难度的拓展运用类知识;“五星”以上内容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拔尖训练,从知识能力设定上对接学生需求,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从每一份课案中都有获得感,实现课案面向全员的“高质、高效”。本学年开学以来,仅本校区四个年级就已编制课案2700余套。10多年来学校形成了超10万套课案,成为宝贵的校本资源库,切实成为师生课堂增效、课后减负的金钥匙,为实现学校创导的“与自己比有进步就好”的评价提供路径。
在探索特色高效教学途径的长期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以“明确目标、自学初评、展示提升、讲解拓展、练习反馈”为基本环节的优质高效教学模式——“五步自主高效课堂”,聚焦“增效”。为此,学校精心打磨讲授课、探究课、翻转课、混合课、学科融合课、体验课等,多样化课堂成为常态,努力实现“三个质”的转变:从关注结果转变为更多关注过程的合理性,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从单一评价课堂教学转变为更多关注多元评价。
“创意作业”为“减量提质”注入新内涵
课后作业是学生落实课堂所学的重要抓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校紧紧抓住“四化”发力,实现课后作业“减量提质”。
创新作业多样化。学校的作业不仅有知识落实型、动手实践型、思维拓展型、阅读写作型等传统形式,还有合作交流型、实践研究型等旨在培养“全素养”人才的创新型作业。无论哪一种,都满格追求“作业设计最优化”,为达成“减量提质”做好铺垫。
实现作业分层化。“双减”背景下,学校坚守了十余年的“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更显其价值。如依托“星级化”作业,潜质生侧重完成基础型作业,普通生侧重完成拓展型作业,优质生侧重完成挑战型作业。学生更容易提升兴趣,夯实基础,学出效果。
建立作业管理制度化。先是完善“作业链”管理。形成“设计—布置—控量—精批—反馈”良性运作链条。同时实施针对性措施:第一,公示作业。每个班级设置“作业墙”。第二,制作“作业分享”文档。第三,组织全员、全学科每月作业量调查。用学生“作业时间”反观学科作业“真实效能”。
突出作业批改效能化。学校要求教师将自己带入“作业角色”,通过“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型细批细改、特需学生的题面批面改”的“三批三改”,全面准确掌握学生落实掌握知识与能力的状态。
“课程丛林”为“课后服务”提供平台
“增效减负”须依托优质课程资源。多年来学校的课程体系,在“有层次、无淘汰”教育理念指导下,具有“国家课程深耕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的鲜明特质,为教育需求提供优质供给。
“四专课程”自然延伸为“课后服务课程”。“四专课程”显著特点是“专人、专项、专室、培养学生专长”。“双减”背景下,学校将“四专课程”作了延伸与演进,将50余门课程、40余个开放性社团用于课后服务,实现“课内+课后”长链条课程供给,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元的校园生活样态。
增设个性化学业分层辅导服务课程。为适应“双减”需要,学校增设20余门课程,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业辅导,实现各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