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  做高品质教育

发布时间:2022-03-22 期号: 1618期

  

  丰台第五小学1951年建校,秉承“幸福教育”理念,不忘初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五小干部教师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在研讨反思中达成共识。

  “风物长宜放眼量”,“双减”是对现行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最终要在增增减减中回归教育的本原。减负增效是在提示所有教师“空袋无以自立”。任何年代,“学高为师”都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修行。“双减”是挑战,更提示所有教师要回归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双减”的前提是课堂增效。在多轮多层面的调研与论证中,学校不断认识到:学生负担要想减下去,教师专业必须“加”起来,这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更是教师成长的拐点,学校将给予全覆盖、多维度支持,减轻教师的专业提升压力,促进教师的行为改变和专业发展,引领团队在常态中“磨炼”,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实现高品质教学,意味着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要明明白白进课堂,精准把握目标、解构教材逻辑、深谙学情差异,掌握教学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让不同层面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这是一个巨大工程。因此五小借助集团人力资源优势,借“双减”东风,以集团横向学科研业+校区深度业研+自助式分组业研方式,促进教师教研共同体建设,依托网络拓宽交流分享维度,提高研究深度,满足分层教研需求,实现了不同层面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机制保障全员推进教学研究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常态课的过程监控,并通过课堂教学“五个一”举措,提质增效,让“双减”真落地,学生真受益。

  一课一研,目标精准:集体业研,确保教学目标精准,基础夯实点、知识易错点、能力提升点、思维发展点、实践创新点、作业设计点明确。一课一图,品质提升:教学流程图,确保40分钟,时间分配明确,每一步要达成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一课一业,精准辅导: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实现作业设计多角度、重实效;有分层、重创新;有趣味、重意义。作业讲评有策略。一课一规,学评联动:各学科尝试使用评价量规,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量化评价。学、评价联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实际获得。一课一练,实效保障:每节课教师设计学习单,开辟5至10分钟的“作业”板块,引导教师精讲精练,实现“教学练评”一体化。

  丰台五小的课后服务工作已实施一个学期,为实现学生真受益,教师有发展的目标,集团全体干部教师统一思想,调研在先,因需定服,优化人力资源,丰富课后服务供给,为努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做着不懈努力。

  五小教育集团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在3时30分至4时30分时段达到了100%,实现了全员参与;4时30分至5时30分时段达到了87.1%,可以说明学校课后服务具备一定的吸引力,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在开学前就学生课后服务进行了需求调研,将学校的安排设想与学生、家长需求对接,因需定服进行方案设计,通过一封信、政策讲解、队会话题等有效沟通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综合考虑学业答疑辅导、个性化发展等个性化需求,将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优先满足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及答疑辅导的需求,将学业答疑辅导板块安排在第一时段,基本实现了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的目标,有效保证了第一时段的全员参与。

  丰台五小课后服务课程设计关注了“五育并举”,课程类别设计均衡,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提升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学校充分挖掘教师专长,以教研组为依托开发学科拓展课程和项目学习课程,丰富课程设计。还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结合校区民族文化特色,开展社团课程,提升社团管理意识,发展学生特长。

  在提升课后服务课程丰富性的同时,学校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实现部分课后服务课程“自主选择”,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满足了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各校区结合市区要求,在课后服务推进中把体育锻炼纳入整体课后服务工作中,保证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的有效落实。以学校科丰校区大体育活动安排为例,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下午增设体育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劳逸结合,强身健体。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实现教育均衡与公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2015年丰台五小成立教育集团,办学规模的变化以及办学模式的转变,让学校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实现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人,只有让优质教师资源流动起来,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才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为优化校区发展,“干部教师轮岗体验机制”应运而生。

  “多岗位聘任制”让教师有了多向选择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让优质的教师资源流动起来,干部、骨干与学科带头人轮岗到分校,带动了管理理念、科研研究、教师培训的交流与融合,党员教师轮岗,促教师队伍发生质变,将“输血”变“造血”。

  综上所述,面对“双减”政策,学校始终从本质出发去思考,寻求载体去践行。力求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实现优质均衡努力创新,保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与实效。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