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校长 赵宏伟
2021年12月9日,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发布会上发布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方案提出了“健康第一”“无体育,不教育”等理念,倡导以体育人、快乐体育,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养成习惯、终身坚持、健康生活,真正实现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
新方案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有了选择,就有了兴趣。新方案的现场考试范围包括素质、运动能力四大类别的22项内容,每名学生通过分类限选的方式选择4项进行考核。与以往相比,新方案更加开放,让学生有了更多样的选择,为不同的兴趣特长、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从事自己擅长、感兴趣的项目提供了可能。开放、多样、可选择,也是教育公平性的更好体现。
以往,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小,应试体育倾向较严重。部分家长、学校容易站在功利的角度,紧扣体育中考的一些项目进行教学和训练,因单调、机械而失去了体育课应有的乐趣。这样容易扼杀学生在非考试、测试项目方面的运动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学生逐步出现“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影响了体育学科课程与教学的丰富性。
新方案在赋分上友好
方案增加的分值,全部在过程性体质健康考核和健康知识考核上。体质健康分3次考核,每次10分,只要达到良好及以上就可以得满分,而体育与健康知识考核是开卷。这些,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性导向,又使很多学生有信心得到满分,更容易树立力争高分、满分的自信,有助于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逐步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桎梏。
另外,新方案着眼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体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的体育教育价值立意。三次体质健康考核分别在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健康知识考核在八年级第二学期进行,现场考试在九年级第二学期进行,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引导学校、家长要从小学抓起,抓早抓小。引导学校、家长要进行系统设计,关注学段衔接,构建更好的体育教育生态。这样有利于固化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丰富体育课选择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历来重视体育,崇尚体育运动,注重学生日常锻炼习惯和群体体育精神的培养。“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已经成为师生广泛认同的健康生活理念。学校2013年成为北京市篮球、乒乓球传统校,2018年成为全国校园篮球特色校,2019年成为首批北京市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在体育教学上,学校基础课程注重体育通识与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教学,模块课程包括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等项目,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就有了热爱,有了坚持。学校所期待的“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就在不知不觉中呈现了出来。
学校注重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作为篮球与乒乓球传统校,除常规的体育教学课程外,初中、高中还设有篮球队和乒乓球队。学校利用游泳馆的场馆优势和师资优势,成立了游泳队。另外,还有健美操俱乐部、体能训练营等运动团队。新学年,学校还拟成立武术队等,努力为各方面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提供进一步发展、提升的可能与平台。
学校注重开展校园常态体育比赛,有秋季田径运动会、“自强杯”篮球赛、玉渊潭环湖越野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体能比赛等。有个人比赛、团体比赛,有的甚至是学生全员参加的比赛。学生通过比赛,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学会正确看待输赢,懂得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意义。
营造体育文化建设与运动氛围
学校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的教育契机,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在各年级举办奥林匹克专题课、讲座,建立“冬奥角”,营造冰雪运动视觉环境,开展一系列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主题的摄影、书法、绘画等活动,开展自由滑雪、滑冰、冰壶、雪地足球等冰雪运动,让学生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在活动中发现、体会冰雪运动的力与美,在艺术作品中展现自己的创意和设想。让学生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提高身心机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还系统规划开设体育理论课程,进行运动科学、运动技能、运动损伤与防护、运动文明、体育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运动空间及设施全天候开放,运动器材开放自助,学生随需随取,方便快捷。
学校不仅有学生的运动会,也有教职工运动会;不仅有学生运动队,也有教职工运动队。师生一起跑步,一起比赛……这样,学校的运动氛围才更好,更有生命力。体育运动的意识、情感、实践真正融入了师生每天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健康的身心永葆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