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优化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发布时间:2022-03-14 期号: 1616期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安京京)记者日前从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获悉,该校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变革,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

  校长陈恒华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帮助学科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校提出“基于情景、目标引领、问题驱动、先做后讲”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把生活情境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学校改进学业评价办法,全面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科课程按综合成绩进行评价。综合成绩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过程成绩。学习过程成绩根据学生日常学习中各方面表现生成,包括日常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面。这种评价方式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现了学生的学业成长过程和成长的发展性,也解决了学科差异性和不同阶段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的影响。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学校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终结性考试成绩进行合理测算后给出一个折合成绩。折合成绩对于师生进行教学研究和学业评测更具有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师生可根据折合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跟踪分析。

  学校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在生涯指导方面以过程性评价为抓手,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定期生成一份第二学业报告单。报告单由学生在校的活动表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面内容产生,涵盖学生在校活动的方方面面,借助学校数字校园“德育管理”平台,为学生的高中生活进行精准“画像”,有助于学生客观认识自我,依据个人特点发展自我,真正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学校还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进行专门定制培养。开展“三大工程”,即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启航工程”,针对青年骨干教师的“青蓝工程”和针对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全面推动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举措是,构建了“问题即课题,备课即研究”的科研模式,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业务提升。全校教师一人一课题,一年一课题,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重点问题展开微专题研究。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