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成为学校教育底色

发布时间:2022-01-17 期号: 1606期

  

  2021年12月9日,《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发布,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做了专门解读。教育改革中评价是“牛鼻子”,需要什么就评价什么。但是,怎样的评价设计才能实现“评价”满足“需要”,一直是改革探索的难点。这次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融合了评价的目的性、过程的导向性、实施的操作性,是评价离初衷最近的方案。

  评价目的的正当性、评价措施的有效性、评价过程的便捷性是观察评价方案的几个维度。这次的新方案将中考体育总分值从40分提高到70分,旨在进一步引导家长、学生和学校的体育意识,在行动落实上真正提升学生体质,这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社会人才需要和国家未来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甚至是紧迫的。可贵的是,本次方案增加的分值是在过程性考核和健康知识考核的环节增加了分值,且过程性考核向下延伸到小学、分布在不同学段。这种安排从三个方面实现了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一是解决了旧方案在执行中实际容易出现的“现场考试应试体育倾向严重”“过程性考核导向不足”的问题,能更加有力地引导学生对日常体育锻炼的重视和投入,有助于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是在不增加现场考试分值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了现场考试选考项目,使得有不同运动爱好的学生有了更大选择自由,因而能够因为运动项目的适应性而取得个人最佳成绩。这种结果与学生的实际运动兴趣及其对体质提升的实际作用契合度会显著增高,即考试结果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能反映真实运动习惯和体质实际,有助于学生基于兴趣发展运动爱好和习惯,增强体育锻炼的能动性和愉悦体验感。

  三是增加了开卷机考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考核。这方面的考核显然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运动安全与运动健康的常识性知识,以利于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锻炼。评价措施指向评价目标是评价有效性的直接要求。

  新的评价方案增加了学校和区考核评价机构的工作量和挑战性,但是从学生的视角看,没有增加负担,没有增加必选必学的内容,反而增加了项目的个性化选择,过程性考核和现场考试的各项措施体现出“重过程、强参与、要积累、弱区分”基本导向。学生只要注重日常积累,基于常态达标的运动量就能得高分、得满分。评价过程的便捷性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

  三帆中学长期以来重视学生运动健身习惯的培养,把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作为学校育人特色——培养“四个良好习惯”的重要内容,并基于学校多元课程体系,系统开设多层次、多类型的体育课程。2008年以来,每天一节体育课排进必修课表,面向全体学生,辅之以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等,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在基础课程之上,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多项运动的校队,分时段组织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竞赛,以进一步促进和带动校园日常体育运动的生动多样开展。在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块中,体育组教师会发布、组织和指导感兴趣的学生选择体育专题作为研学内容,融合跨学科内容,拓展体育与健康知识,并通过课题宣讲的方式在校园内带动健康运动、科学健身的知识普及和舆论氛围。

  2021年9月开展全面的课后服务以来,学校将每天的课后服务划分为前40分钟、后1小时的长短课时。这样每周有10个课后服务时段供学生选择,同一时段学生可以在不同运动项目中选择,并且面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全员的需求调查,根据需求安排体育项目的课后服务供给。因有校园场地少、学生多的困难,学校千方百计用时间错空间。中午1小时自由活动时间,学校地下地上各空间安排人员值班管理和服务,将场地按时段分配给不同年级学生自主运动。校园运动蔚然成风,即使是10分钟的课间,操场、教学楼附近的小广场和校园甬道上都是跳绳和羽毛球的海洋,生动活泼。

  校园应当充满青春运动的活力。当然,中考体育考核和评价方案能够引导和促进的不仅是校园体育生动活泼,在“双减”的助力下,家庭和社区里一定也会有更多孩子运动的快乐身影。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