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  区域大劳动教育观  推进职普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22-01-17 期号: 1606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昌平区全力支持中小学劳动教育,树立区域大劳动教育观,全面开展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

  该区“开展劳动教育,促进职普融通”的做法入选教育部劳动教育典型。

  围绕“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三个关键问题,区里创建“一三三”职普劳动教育工作法。

  ●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

  在2021年下半年区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中,昌平区霍营中心小学、南口中心小学、昌盛园小学南邵学校、桃洼学校4所学校的418名学生围绕“劳动六艺”开展15项劳动教育区级课程的实践。

  其中,“食”课程以制作卡通馒头、艾窝窝、泡芙、三明治等中西式主食、甜品为载体,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既学会基本的烹饪技能,又体会到家人照顾自己的辛苦和不易。学生制作完成后,纷纷品尝起自己的劳动成果,露出满足的笑容。

  昌平区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区教委在昌平职业学校成立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在昌平区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统筹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在资金统筹、课程研发、课程实施与推广、师资培养、标准制定、基地建设、效果评价方面提供保障。

  本学期,按照《北京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的劳动教育学段目标,区教委指导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围绕“劳动六艺”,精选了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17项必修课程和14项选修课程,以基地上课的形式,面向区域内8200余名五年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做细课研、教研、科研

  推动课程研发联动,该区面向中小学、家庭、企业开展了33次分层分类调研。按照职校教师设计的课程框架、选定的课程内容,中小学教师分析学段特点并设计教学活动。双方制定贯穿“小学-初中-高中/中职”的劳动教育目标,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对接新工艺、新技术、新业态,融入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创建了“食、礼、传、耕、创、数”的“劳动六艺”课程群。现已建成400余项课程项目及资源库。

  区里成立了由区教委、教研员、职校教师、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的区级劳动教育教研组,建立职普联合教研机制,定期开展区校两级教研。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优秀课评选等活动,形成了职普教师同研一堂课、同享一堂课、同评一堂课的氛围。同时,建立了区级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资源建设标准,提升劳动教育教学的标准化水平。

  区里申报的《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发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该课题在课程开发与需求研究、课程内容与资源研究、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中小学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设计以实践为主的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形成适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清单起到了带动作用。

  ● 创新三种实施路径

  开展劳动教育、促进职普融通,该区采取入校导学 、资源助学 、云端伴学三种途径。

  “三导四真”教学模式被采用。三导,即任务单引导、专业教师指导、职校学生助教辅导;四真,即创设真实的劳动环境、实施真实的劳动任务、经历真实的劳动过程、获得真实的劳动成果。帮助中小学生认识职业岗位、增强职业技能、端正职业认知、规划职业生涯。

  资源助学方面,结合中小学校内劳动教育建设需求,职普双方共同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职业学校将课程+师资+资源打包送入中小学校,帮助中小学解决课程不系统、师资不专业、资源不丰富等问题。

  昌平区建设“学教评测”云平台 ,设置“校园小主人”“家庭小帮手”“社区好公民”“生产小能手”“竞赛小达人”5大学习模块。打破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建立家校链接通道,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