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记者从昌平区教委政策法制科了解到,经过近1年的努力,昌平的校外培训规范管理取得显著成效。130址无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全部实现清零。有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数量从106址压减至35址,压减率67%。
昌平区还在全市首创绿色“合格”防伪标识,向全区中小学家长发布5封公开信,引导家长合理选择培训机构。面向昌平城区和回天地区中小学六年级和初二年级学生家长的抽样调查显示,“双减”前后,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比例从72.44%减至49.25%,降幅明显。
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要求,区教委、民政、市场监督管理紧密配合,积极推进登记工作,目前已完成全部11址非营利培训机构的法人登记工作,“营转非”工作速度全市领先。
经过昌平区市监、消防、公安、卫健及属地镇(街道)的联合检查和验收,35址培训机构进入白名单,方便家长辨别。
校内学习减负又增质
昌平学子的作业时长更加合理,参加体育活动、读书、睡眠的时间更多了。
昌平区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作业,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公开班级作业内容,防止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作业难度不超标,作业时长也有严格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日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日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教师应教尽教,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对学生手机的管理,昌平区各学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在学生中开展手机使用大讨论,各班还制定了“学校手机使用公约”,学生严格遵守手机使用规定。昌平区第五学校特别设立家校应急联络电话,确保学生在不带手机的情况下也能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络。
昌平区各学校增加体育课时和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校内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校外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小学生已从26%增至60.4%,初中生从24.4%增至52.9%。在安排学生体育活动方面,各学校也有很多经验。城北中心小学不仅新增了体育课时,还为学生特别安排了校园长跑、跳长绳等活动。回龙观第二小学发挥体育教学特色,将网球作为学生的体育必修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体育运动技能。
为了保证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昌平区各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小学上课时间不早于8时20分,初中上课时间不早于8时,且在第一节课前不组织统一的教学活动,保证孩子们充足的睡眠。睡眠时长在9小时和10小时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分别达51.7%和11.7%。
课后服务精彩纷呈
课后服务全面升级,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周一至周五”、“所有学生”三个全覆盖。学校为学生准备了答疑辅导、体育锻炼、劳动实践、心理健康、艺术培养等活动。学生参与率达98.3%,教师参与率达94.5%,骨干教师参与率达100%。丰富的课后服务,得到学生的好评和家长的认可。各中小学在丰富课后服务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昌平一中教育集团西关校区发挥集团资源共享优势,助力课后服务提质升级。学校在课后服务时段共开设10门校本课程、19个多样性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40%由集团内各校区共同研究开发。崔村中心小学引入外部师资,开设劳动种植、创意绘画、科技航模等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形成一班一课表、一生一方案。
昌平区还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重点实施“双师课堂”,组织全区优秀骨干教师,针对重难点课程内容向山区学生直播授课,覆盖全区所有农村、山区学校,有效解决了农村和山区学校优质师资力量不足、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在教育部开展的校内减负提质满意度调查中,昌平区近6万名学生和家长参与,97%的受访学生和96.82%的受访家长表示满意,校内减负提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昌平区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把“严”字挺在最前面,强化日常监管,积极防范化解风险,切实维护学生和家长合法权益。聚焦课堂教学、作业减负、课后服务,推动“双师课堂”建设,落实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打造2.0升级版课后服务,进一步增强学生、家长对校内教育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