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垡中学“三感课堂”提高质量

发布时间:2022-01-04 期号: 1602期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安京京)  记者日前从葫芦垡中学获悉,该校为落实“双减”政策,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满足学生课后服务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将国家规定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的基础上,学校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在差异教育引领下,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利用优质资源开展好社团类课程。各学科研究探索“1+x”学科课程群建设,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同时构建了“1+5”立体德育体系。“1”指学科德育,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和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5”指5类德育课程,即德育公共课、仪式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专题类课程、活动类课程。

  在落实“双减”过程中,学校提出打造“三感课堂”,即打造有设计感、推进感、获得感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领学科教师立足教材与课标、学情与资源,抓好备课、候课、上课、课堂练习4个环节,强调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并进行《基于差异的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骨干教师走进课堂听课,与任课教师交流课堂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在课后作业方面,学校推进精讲精练、随讲随练、当堂检测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课后作业力争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或完成大部分,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建立起学科作业清单制、作业协商制、班级作业公示制、作业检查制和学生测评制五方面机制,管理课后作业的数量和质量。

  学校课后服务时段分3个阶段,做到全覆盖、可选择。第一阶段为体育公共课,包括跑步、羽毛球、呼啦圈、板球、毽球、柔力球、游戏等,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第二阶段安排学科分层答疑、志成讲堂、优秀学科教师专题讲座等内容,丰富课后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阶段是课后延时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习习惯。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家庭作业明显减少,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学校要求家长引导学生提高自律能力、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并利用线上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微信提示等方式引导家长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同时呼吁家长在完成作业后和孩子一起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对孩子的手机、课外读物进行管控和监控,督促孩子按时睡觉,保证睡眠时间。

  校长张双印说,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孩子都闪闪发光”。这一理念与“双减”的要求一致。借助房山区推进课程领导力的契机,在专家的分析指导下,学校提出“差异教育”的策略,基于学生个性差异规划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从而适应和促进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