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苗 露
在“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减”与 “增”的平衡,让“双减”真正落地、落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国雄介绍了对“双减”的认识、具体做法和经验成果。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站在政治高度看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校,着眼未来育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提升教育审美境界,重构高质量校园生活,不断提高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学生吸引在课堂,吸引在校园,以此促进“双减”有效落地。
“双减”倒逼学生回归校园育人主阵地,课堂、作业、课后服务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唯有从人的成长出发,把它们纳入学校全面育人体系中,才能系统推进,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学校构建民主管理共同体,创新“双减”背景下师、生、家长“三级对话”机制,及时沟通解决问题;教师代表走进校务会,在校务会上“零距离”对话,参与学校决策;“心语信箱”架起学生与学校连心桥,校长每周回复来信,引领正确价值观念;试行“学生校长助理”,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升领导力;搭建家校沟通平台,落实“校长对话家长”制度,推行家校社共育“九五”机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设置学生发展与卫生健康中心,打好“减作业负担、提课堂质量、增优质服务”及“五项管理”校本行动组合拳。制定《贸大附中健康十大行动》《贸大附中加强体育工作二十二条》《贸大附中手机管理3.0版》,系统推进体育健康工作;落实“双减”精神,推行党员干部“四陪”行动,即“陪吃”,干部陪餐保证饮食卫生健康;“陪住”,干部24小时值班住学生宿舍,守护平安校园;“陪跑”,干部教师带头陪学生跑操,打造健康校园;“陪学”,干部教师参与课后自习管理,确保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课程育人,增强课堂活力。集团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建构推进“双减”六个层面的多元路径,将课程、课堂、教师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主体要素,教师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中同生共长。
尊重选择,拓展学生成长空间。学校设计课后服务供给体系,落实“常态+动态”“学业+活动”相结合的增值服务,增强课后服务供给的多样性。学校开设四大类、近30门课后服务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校园生活提质。推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和个性需求。增强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做到教师先做、精选,提前预估作业时长,合理控制作业总量;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必做、选做。增强选择导师的自主性,实行“一生一导师”的导师制,学生自由选择包括书记、校长在内的所有干部教师为自己的“生涯导师”。增强新考试改革的适切性,实行教学班、行政班并轨运行机制,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