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学秉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理念,多年来,坚持“健康第一”育人观,坚持“无体育不教育”,精准定位学校体育在“五育”中的地位及功能,全方位实施学校的体育工程。
一、建构多元体育课程体系,支持全天候校内运动
五一小学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建设,建构了“521+X”体育课程体系,“5”即每周5节体育课,“2”即每天2个体育大课间,“1”即每周1次课后服务体适能课程,“X”即多门类社团活动,支持学生全天候的校内体育活动。在5节体育课中,实行“1+N”课程设置,“1”是国家课程,“N”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如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和跆拳道等,确保每个学生6年掌握3项以上专业技能。
二、打造以“练”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体育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和技能。学校提出了“研教练思赛”五位一体的体育课堂模式,以“练”为核心,落实体育目标:
(1)多研:用教研促教师成长,用教研实现体育课的“五育并举”。每周都有专家来校听课指导年轻教师,两位组长和组内的资深教师也会指导教师们进行教法、学法和教师基本功的教研。
(2)教会: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技能,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享受运动的乐趣。
(3)多练:要课上多练习,用练习提升体育课堂密度和强度。以练习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
(4)勤思:体育活动绝不仅是肢体运动。学校非常关注体育思维培养,注重指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运动技能,杜绝盲目学习和无目的的跟随。
(5)常赛:用比赛巩固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团队凝聚力。
“研教练思赛”五位一体的体育课堂,发挥了课堂主渠道作用,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有实效。
三、打造以“赛”为核心的群体活动,引导学生快乐运动
学校高度重视通过群体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锻炼热情。制定了群体活动比赛机制,设立“周周赛”“月月赛”“学期赛”排行榜。每周四是学校周赛比赛日,主要是学生个人、班级跳绳比赛;月赛有接力跑、耐久跑;学期赛有低年级的趣味运动会,中年级的田径运动会,高年级的篮球、足球联赛以及啦啦队表演赛等。利用“赛”形成学校良好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团队凝聚力,用比赛提升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四、打造以“特”为核心的社团品牌,促进学生特长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社团建设。体育教师有社团建设的自主权,所有社团都由教师自主创建、自主训练、自主管理。学校通过制度保障、评价激励调动教师建团热情。多年来,体育社团建设形成了“用文化显特色,用成绩创品牌”的良性循环。社团突出以下特点:
1.社团领域多:球类社团—篮球、足球、乒乓球;传统社团—武术、田径;新兴项目社团—健美操、跆拳道、冰雪项目;体质提升—体控社团。
2.社团数量多:体育教师全员参与,提供9大类31个社团让学生更多选择,更多参与。
3.参与人数多:国家级健将,一、二级运动员的专业素质带动学生兴趣,提升社团文化。社团参与人数达到1140人。
4.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乒乓球社团和体控社团主要针对体困生,解决“小胖墩、小眼镜”,利用乒乓球“国球”地位和精神促进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提升。
5.社团精品化:“笃信精勤,骞翮远翥”是体育组的文化和座右铭。体育组共有8大社团,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队徽,篮球、足球、武术、跆拳道和健美操社团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的一张名片。
五、打造一体化的课后服务体育课程,将体育向课后延伸
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五育并举”课程体系、课后服务课程框架中,将体育活动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时段开设体育大课间、体育兴趣活动、体适能课程。体适能课程聘请校外体育机构,确保所有班级每周开设一次。
多维发力,多措并举,使学生在校运动时间由以前的1个小时增加到了1小时30分钟,参加社团的学生更是达到了3小时30分钟。面对新形势,体育教师责任重了,工作量加大了,工作强度高了,但看着孩子们身体素质提高,老师们无怨无悔。
六、家校联动,将体育向校外延伸
仅有校内运动是不够的。根据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要求,学校精心安排,研发体育作业、制作家庭运动指导视频、组织家庭亲子运动趣味赛,家校联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校外体育活动。
多期线上挑战赛参与率百分百的班级达21个。班级参赛率的横评更促进了班级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家庭的亲子互动,促进了家庭和睦,固化了亲情,学生锻炼效果远超预期。
家庭运动指导视频更是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北京体育教研、海淀区教育等媒体和微信公众号引用,并作为优秀居家健身案例推广。
课中课后、校内校外,构架出五一小学学生体育运动的广阔空间;多维发力、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体质提升的平台,操场成为五一小学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北京市五一小学校长 陈 姗)